我们的强基课正式开始了。有位学员给我表决心,说自己已经准备好了,争取在这次学习中取得好成绩。
我问:如何取得好成绩?
她答:努力学习!
这个答案当然没错,但“没错”不等于“正确”,与我提问中的“如何”也是不匹配的。
在心理咨询师看来,匹配“如何”的只有“行动”。比如,如何才能学会骑自行车?答案是:练习!如何才能学会游泳?答案还是:练习!练习就是一种行动,通过这种行动才能实现目标。
就学习而言,取得好成绩大概是多数学员所希望的目标。这种对于目标的希望叫作需要。社会心理学把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的循环称为动机过程。
具体地讲,动机过程就是:需要造成心理紧张,心理紧张产生动机,动机变成行动,行动实现目标;目标的实现,使得原来的需要得到满足、紧张也被解除,继而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此即所谓:贪得无厌、欲壑难填。
从理论层面掌握以上内容很重要,但它至多能改变当事人的认知,却并不一定能促使当事人变成行动:知道,却做不到!
心理学让你知道,心理咨询师则试图让你做到。
从知道到做到,有赖于这样的心理逻辑:要想实现好成绩这一目标,得有足够的学习时间,也就是努力的过程;如何才能让一个人维持这一努力的过程呢?得确保他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中;接下来可以再问:怎么进入学习状态?答案是他得有学习兴趣。
一个对学习有兴趣的人,才会迅速进入到学习状态当中,继而才会维持足够的学习过程,并最终取得好的成绩。
兴趣→状态→过程→成绩。
如果您对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比较熟悉,看到箭头所呈现的逻辑关系,会立马明白:人格的倾向性(动机和需要),决定着心理状态(意识和注意),继而决定着心理过程(行动)。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人的兴趣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在任何一个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眼中都不是问题,答案是:兴趣从关系中诞生。如果变成教育学的语言表达,那就是:亲其师,信其道。
一个学生是有了对老师的“亲”,自然就能产生对老师所讲内容的“信”。亲和信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
没有亲,便不会有信;有了亲,就会有信。
信与亲,既是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
至此,能够取得好成绩的问题,就由学生一方转向了老师:一个好的老师,一定得具备让学生们信他继而信他所讲内容的能力!在这一点上,一个学生不是理解了才相信,而是相信了才去理解的。一个学生去理解老师和老师所讲的内容时,他的兴趣就已经产生了。
当年我的老师曾跟我说过类似的话:作为讲者的我,可以分辨所讲的内容对不对,而作为听者的你,是否把我所讲的内化成自己的,则取决于你信不信。
这话很是烧脑,更为烧脑的是接下来的这句:信就是不疑;信是圆融的,信没有对立面,不信不是信的反义词。
多少年之后的今天,我尝试着用“态度”这一社会心理学术语来对此予以阐释。我知道,态度的形成包括三个阶段:依从、认同、内化。
把老师所讲的内化成自己的从而取得好成绩,自然离不开对老师和对老师所将内容的认同,而认同的前提是依从。依从就是循规蹈矩、听话照做。
依从是态度形成的开始,态度决定一切。
估计听我这么一说,聪明的学员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5413688/f77e502263efb11c.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