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女儿5岁,她有时调皮跟唱反调,我总忍不住动手想抽她。她爷爷奶奶应对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拿东西哄。邻居阿姨的做法就是不管,你爱咋样咋样。实在头疼,我又上网搜答案,网友的会答也是五花八门,有一种我认同――你要学回聆听孩子心声,顺着她的逻辑做引导。
先不论做法的好坏,他们那么做的依据是什么?
她爷爷奶奶说,以前就是这样带我的。邻居阿姨说,她是听别人的。网友说是自己看书得来的。
可以发现,这其中有个共同点――源于个人的经验之谈。
在今天这个越来越复杂多变的时代,个人的经验就越发显得局限。
怎么破?
用那些超越个人经验,被人类反复验证的跨学课原理,和规律做决策依据。――即多元思维模型解决复杂问题。
简单说来就是,遇到一个问题,深想事物背后的长期有效套路。不仅如此,还可关联其它套路综合运用。
怎么学?
一,在书中学,有3个技巧:
1,查字典法。
遇到一个问题,翻看相关的书,直接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答案。
不过有局限:只适合解决简单问题。
2,关键词法。
首先找出作者核心观点。
其次找出与核心观点关联的关键词有哪些。
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以怎样的逻辑解决问题的?
局限:只看得到显性知识。
3,知人论世――看到思维方式和策略的局限性
了解作者个人,及所处时代背景。
二,在工作中学
直接向行业一流高手学,利用“五星笔记法”提炼思维模型。
五星笔记法,即五个自我提问:
1,对方要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2,对方讲解的逻辑是什么?
3,讨论中,我有什么疑问或启发?
4,对方的想法,做法,或者给我的启发点,可以提炼出哪些有效策略?
5,如何把它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
内化思维模型
多维记忆,举一反三,刻意练习。
比如,我们学到一个新模型――复利思维模型,它的意思是A产生B,B反过来加强A,不断循环。在不同的场景学,如在家学,在户外学,在吵闹地方学等。不同的学习资料之间交替学,一会看文学,一会复习,一会又看故事会。然后又在不同的领域试着去用,在投资领域,复利思维就是俗称的“利滚利”,个人成长领域就是厚积薄发。
重复不间断,刻意练习,内化于心。
思维模型我们知道找了,那么怎样把各领域零散的模型组织起来?形成个人知识体系?
问思模体系
“问”――找到不同领域相似的基本问题。
“思”――思维方式,即思路。
“模”――各领域相关的思维模型。
问个问题:时装业,快餐业,香蕉行业,这几个行业之间有什么相似问题?
答案是――产品保质期短。
如何接决产品保质期短?这样就有3个方面的思路,再顺着各领域思路,找有效策略,跨界运用。
全书不足的就是,综合运用多元思维模型接决实际问题的讲解不到位,总觉得少了什么。
回到开头孩子管教问题,我认同网友的做法,是因为遵循心理学的人格发展规律,你用心聆听孩子心声,是在跟孩子建立二元关系,她的一切打闹,调皮都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证明自己的存在,你必须关心我。――心理学上叫“自恋”,是生命的原始动力之一。
顺着这种学课原理思考,在面对生活多变的场景中,是不是就更容易应变自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