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的剁手党常常对我说:会花钱才会挣钱,钱不是省出来的。当他们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要么打算买一件价值不菲的商品,要么晒着一堆根本用不上的快递。
随着淘宝帝国的崛起,一个名叫“剁手党”的群体,常常出没在我的亲戚好友,一边叫喊着再买就剁手了,一边止不住手去点击下单;一边是堆在家里成山的快递,一边又是空空如也的钱包。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一个持家的女人,而马云的背后有千千万万个败家的女人。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买了一件新的T恤,然后嫌弃你难看的牛仔裤;买了一部新的裙子,然后嫌弃不够好看的鞋子;买了一部苹果的手机,然后嫌弃你分辨率成渣的电脑。那么请你注意,你已经像一个剁手党,开始不停地更新迭代你的手机一样,更换你身边的东西。
你可能刚走进超市的时候,以为自己只想买一个香皂,结果走出超市的时候,你发现你还买了一堆吃的和喝的。在古代,有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是这么讲的:
商纣王用象牙筷子吃饭,大臣箕子见状十分担忧,他认为,用上象牙筷子,就必须用犀角与美玉的杯盘才能配套,而这样高级的器皿就绝不能盛普通的饮食,必须盛珍禽异兽;吃上了山珍海味,就不能穿布衣短衫,必须有锦绣绸缎;接着,又得有华屋大厦,这样下去,难道不是很危险的事吗?然而,纣王根本不听劝谏。果然,过不了五年,纣王就建起了酒池肉林,设立炮烙之刑,终至灭国亡身。
别小看你身边的东西。它让你的欲望超越物质。其实我们同样理解商纣王的想法,我们中的谁不买了一件漂亮的新物品,回家后环顾四周,发出“我住的地方简直像一个狗窝”的感慨呢?
但是,我们该如何正确树立消费观,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享受购物的美好,又避免了青黄不接带来的窘态?
我们都应该认识到,任何的消费,都包括了两种服务,基础服务和精神服务。基础服务无非指的是,一顿饭能吃,不拉肚子;一件衣服遮羞,能穿;一栋房子能住,不会垮;一双鞋子能走路,不打滑。
而精神服务就是指自信啊,个性啊和安心啊等等。比如,花钱在电影院里看「速度与激情7」比看枪版更爽;有人喜欢买锤子手机,是因为锤子手机比小米手机之间整整多出了一个魅族手机的品质,就是有个性。
其实买东西之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消费需求,规划自己的消费层次。
关于如何了解自己的消费需求,我来提供几个思路。
1.用价格除以预计使用的次数,看看每次使用的单价是便宜还是贵。
2.用价格除以预计使用的时间,看赚到的时间是否远远超过花钱买的时间。
3.用价格除以提升生活品质的程度,能根本改变生活方式的优先考虑。
然后结合自己的收入水平,合理规划自己的消费层次。我尊崇基础服务在先,精神服务在后的原则。因为我觉得,精神服务可以通过自己的一些努力下,比如学习知识和了解背景,来得更加全面的满足。
考虑基础服务在先,好比买一双高跟鞋,你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它是否舒适,是否耐穿。而不是因为它的美丽、「也许穿得上几次」和「打的折扣比较大」,有时候,我们买一件东西会忘记它的本质,仅仅因为买卖瞬间带来的愉悦感以外,根本用不着买这双鞋。
生活不只是吃饱肚子,穿暖衣服,我们有更高的追求,那就是精神服务。精神服务带给我们的愉悦感,远远大于基础服务,当然花费也会更庞大。你去西餐厅吃披萨,和大街上吃铺点肉的大饼相比,环境不相同,价格也不相同。
一个包,一双鞋子,一台手机的价位和品牌价值各有不同。这时候,你会需要一个理由,是选择理性,还是感性;这个理由是自发的,还是被商业广告洗脑;这个理由是预谋已久的,还是临时起意。这个理由,类似与我问你蒙娜丽莎好看在哪里一样,都是非常私人化的,没有正确与否。
最后,你需要写一份购物清单,并将这个清单的轻重缓急,列上一个表格。(与此同时,写上自己的贵重物品的基础服务,精神服务和购买理由)
这样都清楚很多了,我们有了钱后,首先解决重要又紧急的事。然后,花钱解决紧急又不重要的事,再来就是不紧急又重要的事。最后,考虑解决既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我们既明白钱花在什么身上最划算,又满足了自己的一点点心愿。
PS:个人觉得花钱是本领,挣钱是本事,别小看钱,世上能视金钱为粪土的人不多。吾等凡夫俗子,还是相信一句话吧,金钱是通往幸福的桥梁,但我们不是住在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