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吃烧饼,那种在炭火炉子里烤出来的饼,这种烧饼表面没有油,内里没有馅,有原味烧饼,有葱油味,有五香味,个人最喜欢五香味。
在河南老家,我最喜欢吃的是“火烧”,现在每次回去一定要买,每次离开一定打包带上10个。
记得我上初一的时候,第一次离家住校,除了偶尔的想家之外,更多体会到的是自由的感觉,就是在那一年和火烧结下了不解之缘。
老家最常吃的就是稀饭+馒头+菜,我个人从小就讨厌喝稀饭,在我们家被叫“就一碗”,也就是说我就拿个小碗装一点稀饭坚决不再喝第二碗,这对于像我妈妈那样恨不得喝三碗稀饭的人而言是不可忍受的,所以从小到大只要我有发烧嗓子疼咳嗽之类的毛病,我妈妈总是下论断说“稀饭喝少了”。而且,我不喜欢吃馒头配菜,我从小就喜欢啃干干的饼,但这样的“坏习惯”是被我妈妈不能容忍的。
当我12岁离开家住校后,就开始享受到了吃饭的自由,我最高纪录啃了一个礼拜的火烧没有喝过一次稀饭。
为什么深爱火烧?除了味觉的快感,还有自由的快感吧
一个人,无论拥有哪种类型的自由,都是值得一件快慰的事情。
18岁离开家去东北读大学,这是更大的一种自由,我就开始了各种在口味上的尝试,那段时间疯狂迷恋东北特色的“锅包肉”“地三鲜”“小鸡炖蘑菇”“炸茧蛹”“朝鲜冷面”等等,那个阶段是我吃饼最少的一段日子,也是我最混乱最迷茫最拧巴的一段日子。
那个阶段有个东北的男朋友,他的妈妈对我非常好,知道我老家是河南的之后,每次都会在做米饭的时候给我蒸一个馒头,而我也不好意思说自己从小就不喜欢吃馒头,就这样每次在男朋友家吃饭都觉得拧巴得不行,当然,后来我和和这位男朋友分手啦。拧巴的感情偶从来都不会持久,因为每个人还是做回最本真的自己最舒服。
这段拧巴的时光有多久,我觉得差不多有十年吧,这也是一段慢慢寻找自我的时光。
年轻时,我们的自我认知大多建立在别人的评价,周围的环境,或者自己想当然的标准,例如我不敢直接表露自己喜欢吃饼,担心被周围的人说没品,担心给别人造成麻烦,担心与周围的人不合群等等。
随着年纪渐长,越发觉得做回最真实的自己是那么的惬意,还是有标准,只不过不再是外部的标准,而是自我的标准,只要确保这件事情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无害,那么就去做,不再纠结别人会怎么看怎么想。
我记得2011年去咸阳出差,咸阳的一位朋友请我吃饭,她是我2008年在咸阳做咨询项目时的甲方。那天,她请我去当地很好的一个西餐厅吃饭,我告诉她,我只想吃肉夹馍和凉皮,当然这家本地的西餐厅也很包容,竟然容许我从隔壁打包过来这些来吃。这位朋友感慨说,我和2008年时候的自己差别好大,因为那个时候我一定会要在有逼格的西餐厅吃所谓有逼格的牛排。
这十年啦,拧巴越来越少,惬意越来越多,因为我开始告诉所有的人我喜欢吃烧饼,如果买不到烧饼,那就用新疆馕饼替代。
不管是在南京家里,还是在上海的工作室,我都惬意地啃着烧饼,当然我不会要求所有的人和我一起啃烧饼,我会在南京家里炒菜做饭,我会在工作室给朋友们点外卖。
如果你来工作拜访我,那么给我带个烧饼吧。
如果你请我吃饭,那么给我买个烧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