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品质。现代社会,对孩子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接受、认可,据心理学专家研究显示,情商的高低对孩子将来能否取得成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
家长们,你的孩子是否曾在某些场合脱口而出某些让人尴尬的言论?
别认为孩子的世界里不需要“情商”,有些孩子在一个群体里,许多小朋友都愿意和他玩,而有些小朋友则显得不那么受欢迎,这背后,其实就是孩子的“情商”。孩子的直率,有的是“童言无忌”,可有些方面,家长们需要引起警惕,适时引导孩子,避免孩子长大后陷入“情商低”的困境……
孩子情商低,有哪些表现?
image谈论别人的缺陷场景再现:
一位妈妈带着自己六岁的孩子过马路时,迎面走来了一个个子很矮的男人。孩子对妈妈大喊:“妈妈,快看!那个叔叔好矮啊!”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好奇心旺盛的阶段,所以凡是他们见到的新奇的事情他们观察到了就会马上说出来,其实并没有恶意。作为父母感到尴尬是一定的,但最好不要不断地向对方表示歉意,这样反而会增加对方的心理负担或引起不必要的围观。所以快速简明地道歉并迅速带孩子离开现场,是明智的做法。
但父母在离开以后应该严肃地告诉孩子,“世界上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甚至有一部分人不能像我们一样拥有健康的身体,这是很不幸的事情。如果当着他们的面说那些话,会让他们更伤心,这是很不好的。”如果不加以引导,孩子便会认为父母默认了自己这样的行为,当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样的尴尬会再次出现。
image爱抱怨场景再现:
五岁的杨杨从幼儿园回来后唉声叹气地跟爸爸说,今天幼儿园的角色扮演活动中自己被分配扮演“大树”,一句台词都没有,还没什么人注意,不能动,简直太没劲了。抱怨看起来似乎是人之常情,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碰见糟糕的人,面对糟糕的事,还是对自己不满,抱怨都不是明智之举。抱怨是一种消极心态的象征,不去深入地观察现实,不去为改变现实做积极的思考,而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聪明的父母,自己不会在孩子面前抱怨,并且从孩子第一次抱怨就制止他,并培养孩子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不顺之事。
image不懂得“感恩”场景再现:
孩子打开奶奶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发现是个毛绒小兔子,立刻扔到一边,失望地说:“又是小兔子,我已经有了!”
这种时候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虽然“感恩”是一个很大的词,但培养孩子懂得感恩却是应该从各种小事开始。实事求是地告诉她“当我们收到一份礼物,不管我们是否已经拥有了它,我们总要说谢谢”,此外还可以在家中进行接受礼物的培训,而不是说教,尝试一点点的角色扮演,比如把一些玩具与普通的家居用品包装起来,并轮流送礼物和接受礼物。当你打开一个礼物,告诉孩子你如何发现礼物的特别之处,哪怕它是一个手电筒或锅架。
谁在影响孩子的情商?
image孩子的天性使他们“童言无忌”
成年人在不同场合,会注意自己的言谈,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可五六岁的孩子不是这样。儿童的天性使他们总是“有话直说”,无所避讳。
美国密歇根州卡尔文学院的苏珊博士就曾说:“三四岁的孩子还不知道如何恰当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他们无论想到什么都会一股脑儿地说出来,即便公共场合也是如此”。
幼年时的情商教育影响孩子一生
3-12岁是孩子情商培养的关键期,情商教育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心理学家们在跟踪调查后发现,凡是关键期受过正规情商培养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及未来的工作表现和婚姻情况等,均优于未受过专门培养的孩子。
情商教育不仅能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形成乐观自信的性格特征。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是不怕失败的,是活跃并有创造力的是具有获取成功和幸福的能力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第一位的
情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过后天的有意培养和教育来逐步发展的。
在一个家庭中,若父母都是通情达理的人,待人接物从容大方,长期熏陶之下,孩子的为人处世自然也不会差。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作为指引者和扶持者,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十分深远的。
所以,父母想要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首先要“管好自己”。
作为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
孩子年纪尚小时,父母不做旁观者
我的孩子常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抢别人手里的玩具是常有的事。当两个孩子抢玩具的时候,我们都不会偏向某一个孩子,而是公平来处理是:谁先拿到的玩具,就让谁先玩。有时我们会开玩笑,让孩子自己解决,但没有真的实行过,因为孩子才四岁,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也不知道什么样的处理方法才是正确,需要家长给他们树立起规矩。
有些父母会认为,让孩子从小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是一个比较好的培养方式。但当孩子年纪尚小时,他们无法判断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有效又正确的方法。如果此时家长成为“旁观者”,孩子可能会将错误的处事方法当做“范式”来模仿,并一直沿用。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无论孩子处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在他的“朋友圈”里,总是存在着自己的“规则”:每天最后玩玩具的小朋友要把玩具装进箱子里;捉迷藏最先被发现的小朋友找人……
当孩子希望能够“跨越”规则以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时,或是不遵守规则而不受其他人欢迎时,家长不能仅当做小孩子之间的游戏,而要正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在孩子逐渐长大甚至进入社会之后,都是不可或缺的意识。
培养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有时候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只是因为太久没有轮到他玩自己想玩的玩具,就会当场哭闹。久而久之,其他小朋友就不喜欢和他一起玩了。”一位妈妈略有担心。
小孩子容易把情绪都写在脸上或是直接发泄出来,并且许多孩子在家里时,得到来自长辈们的过多关爱,难免会有些自我、任性。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与其生理发展密切相关,幼儿的神经纤维还未发育完善,神经兴奋强于抑制,所以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控制。但家长应该注意,培养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告诉孩子:“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可以回家后告诉爸爸妈妈,大家一起解决,但不能随便哭闹”。
教会孩子自主决定
独立是情商中最重要的方面。只有他们从小学会自己拿主意,才能培养出独立的性格。
家长无需过于担心“年幼的孩子能否做好决定”。让孩子独立决定,重点不在于让他们决定多大的事情,更重要的在于培养独立的意识。小时候决定自己带什么样的手帕去上学,稍大了决定自己每天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循序渐进,待孩子可以完全独立,进入社会之时,自主决定未来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从小培养孩子有礼貌,有良好的社会公德
父母培养孩子的公德心,应先从家庭生活开始。从小让孩子尊重家里其他人的利益,考虑别人感受,在大家共享的空间里要遵守共同的规则。
例如,父母应该告诉孩子,除了在自己房间里可以随意活动,进入其他人的房间都要尊重主人的生活习惯;在进父母房间之前,孩子必须先敲门;动用别人用品前,一定要征求意见;用完马桶一定要冲水;在自己房间听音乐声音不能太大,以免干扰到别人;洗完澡后地板要顺手擦干,以免下一个人进卫生间会滑倒……如果孩子从小就能养成这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他的心中就会有别人,懂得为别人着想。这样的孩子从家中进入学校,走向社会后,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行为得体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