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情感实验

作者: 柏子蓝 | 来源:发表于2017-07-21 18:38 被阅读65次

    上个世纪有一位当之无愧的天才,他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学习时间是常数,学习效率是变数。单纯追求学习时间是不明智的,重要的是提高学习效率。

    在事业方面,他享有过一时无两的风光,能量守恒定律和相对论等重磅发现让他成为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拥有天才的神坛地位;然而在情感方面,隐藏在事业主线背后的是与众多女性波折丛生的秘闻逸事,天才的人生仍旧逃不脱命运之神曲折的安排。

    他是美国国家地理频道首部电视剧的主角,他是我们非常熟悉,却也许难以了解的高智商科学家——爱因斯坦。

    四重地点转换

    他出生在德国,当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碰上教条刻板的教育方式,适逢家人迁居意大利,他索性退学来到相对自由的瑞士学习。

    在瑞士的入学考试中,除了数学和物理成绩理想之外,法语等人文社科类科目他均不合格。也许是之后的补习略有成效,也许是校长慧眼识人,看中了他的潜力,他最终成功被大学录取。同时也是在这里,他放弃了德国国籍,成为世界公民。他遇到了爱人,结婚生子,发表论文,逐渐功成名就。

    因为有利的职位机会,也因为爱情的吸引力,在发表成名论文十年后,他回到了柏林,在这座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开始事业宏图的另一番耕耘。但因为犹太人的身份,纳粹的步步紧逼,他再一次奔逃。

    最后的落脚地在美国,接受了普林斯顿的教职,却不愿意帮忙研究原子弹,晚年的他,名利早已视为身外物,可是仍然难逃世人对他的种种评价。他的愿望是保有死后的清净,不立墓碑,因为不想被人们神化,然而其大脑却依旧被制成标本,供人储存研究。

    人们能够了解的是:一个人的天才从来不在于他生活在什么地方,环境的更换无碍于他。

    人们难以了解的是:一个人的天才也从来不在于一个人的大脑,即便现代技术如此发达,换心换脑的手术亦改变不了人的天资,因为智慧从不储存在这些地方,人的身体只是灵魂暂时居住的地方,那位天才的精魂早已不知迁居何处了,我们又向何处寻觅呢?

    四位感情主角

    之所以用主角一词,是因为爱因斯坦的情感生活中是远不止这四位的。了解他的爱情经历后,才发现原来令人咋舌的岂止他的科学成就,其感情经历也可以说是相当色彩斑斓。

    年少离家,为了顺利进入瑞士的大学,他必须补习法语,借此认识美丽年轻的姑娘玛丽Mary。他和她是翠叶与露水,纵然爱好不同,理想殊途,但爱情的火花自然而然就引燃了。他当然是把学业和事业放在爱情前面的男人,也许这些女人在遇到他之时就理应知道这点。但他说的情话,是那么具有迷惑性,“等有一天我会找出冻结时间的方法,那样我们就再也不会分开”,仿佛跟他谈恋爱是在跟无垠的时空约会,但不言而喻的,Mary只是他少不经事前美好的一瞬火花罢了,毕竟时空从未能够被冻结,分离原因也很单纯,只是因为这位天才在大学里与更好的人相遇了。

    或者说这个可人儿更能与他共同进步,更能帮助他事业发展,这个日后他称之为Dollie(洋娃娃)的米列娃Mileva。她是他的同班同学,也是班上唯一一个女生,那时上大学的女性寥寥,而学物理这样艰深学科的更是凤毛麟角,可见他为她倾倒也可以归因为才华了。毕竟她跛脚,相貌亦算不上倾国倾城,但他们胼手胝足的日子里,她助他完成了相对论的发表,这块奖牌终究有Mileva的一半。然而家庭从不是爱因斯坦的主战场,他算不上合格的丈夫和父亲,婚前所生的大女儿患有精神障碍,他一生从未见过;大儿子和同样有精神疾病的小儿子也只承欢膝下几年便与他们受世人爱戴的父亲分离,若问原因,表面看是因与Mileva的婚姻破裂自此相隔两地,更深层的原因是他能负担得起大爱,却对人间小爱无所适从,这个角色他扮演得一塌糊涂。

    他与Mileva的爱情暗礁自始至终都存在着。起初因为母亲中意Mary,Mileva较他年长的原因,家中反对他们结合,Mileva甚至因为与他交往迫使课业暂停,挺着肚子回到家中独自生下第一个女儿。残忍的是家庭无声无息埋葬的最终也是她,从此柴米油盐酱醋茶,再无琴棋书画诗酒花,不再有当初意气风发的少女出没在图书馆的书架间,而只见满脸辛劳的母亲抱着牵着她的两个孩子,在家中烹煮打扫。

    1914年爱因斯坦与Mileva分居后,于1919年离婚。此后,她回到瑞士独自抚养儿子,大儿子后来远赴美国成为工程师,她自己的科学家梦想支离破碎,只能凭借教钢琴挣得的微薄薪水照顾失常的小儿子,直到1948年去世。

    而爱因斯坦则在1919年再婚后,日后愈加威名远扬,迁居美国后在1955年离世。

    他和她也曾爱过,她曾是他的智慧女神,但是生活和事业的抉择中,每个人有Ta的选择,爱因斯坦选择了事业,选择了接受付出;Mileva选择了家庭,选择了做出牺牲。可是人心是不牢靠的赌注,爱情是最易变的琉璃,曾经的双宿双栖共患难,到头来也只是可以共苦不能同甘的负心结局,一笔诺贝尔奖学金不知最终分割几多,Mileva的一生幸福却偏偏对爱因斯坦孤注一掷。

    第三位是爱因斯坦夫人,他的表姐爱莎Elsa。1911年他们重遇,当时他已难以忍受Mileva的怨气与不满,逃也似的,便奔向了这位通情达理又善解人意的Elsa。她离婚,有两个女儿,在德国颇有人脉,同时她开明,懂得进退,这一切正是爱因斯坦想要的品质。Elsa无法做他事业上的灵感缪斯,因为物理对她而言无非另一个世界,但爱因斯坦此时已不大需要科学研究方面的帮助,他更需要贴心的爱护与有力的人际周旋——一位识大体的夫人,或许还兼着保姆与母亲的角色。她知道他种种的不轨行为,却以海一样的胸怀纵容着,因为她知道他离不开她,这是她的城府与心机,也是她的智慧与大气。他重返德国说是为她而来,千方百计刁难Mileva离婚只因为她不愿意与之婚前同居,她大概是摸透了他的脾性,也清楚他不只是天才,也是一个有善有恶的凡人吧,所以她像圈着鱼的水,允许他游来游去,也深知自己对他的重要性,对他的爱这样的自信与从容。

    Elsa去世后,美女间谍玛格丽特(另有资料称其名为科涅库娃)出现在老年的爱因斯坦生活中。她来自苏联,年轻貌美,在他孤单的时刻像一剂强心剂。而她的目的,是原子弹研究的机密,还是假意中也有仰慕和真情,无从得知。但毫无疑问的,爱情伴随着这位天才直到最终。

    他是活在想象力世界中的人,科学也好,感情也罢,都追求着理想的条件与机遇。然而不同的是,科学毕竟有规律可寻,有定律可写,但爱情始终是一场稳定与变化之间的博弈,没有人知道什么才是最佳的结局,所谓的听从内心的召唤,从来就不是理性的,甚至也不是道德的。

    在科学中我们可以轻易分辨什么是成功和失败,对感情,怎样才能下一个结论呢?无论是经历,还是结果,始终也只是一场没有人会取胜的实验罢了。在这场情感实验里,天才也好,常人也罢,我们都掌握不了常数,只能尽力做好普通人,准备并迎接变数。

    总而言之,时间和效率只是相对的,一切作用力都不会消失。

    天才已离我们而去,但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发现在无休无止的情感实验中,没有人是天才,也没有人是傻瓜,付出和得到也只是一对人们假设的相对概念。这样想想,何悲何惧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天才的情感实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sve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