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国内有本畅销书,《秘密》,讲吸引力法则。我不是孔子,但我也努力向老爷子学习“不语怪力乱神”,因此对这类神乎其神的东西相当排斥。
“心想事成”在中文是一句美好的祝愿,而在西方文化里,的的确确有人拿它当真,认为只要你努力地、清晰地想象你的美好愿望,宇宙的神力就能让你的愿望成真——前提是这个愿望应该是善念,而不是恶念的。相似概念的英文书在我们的社区图书馆能找到一大堆。
如果你和我一样长了颗被现代科学洗过了的脑子,相信善恶不过是人类主观的定义,物质世界是非善非恶的现实存在,不会受人类精神的控制,人类也远非宇宙的中心、神之娇子,那你就极可能跟我一样对吸引力法则一笑了之。
但如果你由衷地相信,这个宇宙是由至善至能的神创造的,是有机的、有序的、有理性的统一体,以人为中心,向着“善”的目标不断前进;向善的人得从所愿,向恶的人坠入地狱。那么,几乎没有理由你会不接受吸引力法则。
理性而善的世界观是柏拉图思想的基础。到中世纪时,基督教神学大量借鉴柏拉图主义来解释神的存在和神学概念,因此柏拉图的宇宙观在西方文化中根深蒂固,衍生出吸引力法则也就不是怪事了。
柏拉图是个什么图?
我第一次听说柏拉图时还挺年轻,当时和他勾肩搭背一起来的是“精神恋爱”,特别高冷装13。听到这个词后,我想了想觉得自己做不到,就对柏拉图失去了深入了解的兴趣。结果,错过了半生。
柏拉图(BC427-347)生于雅典和斯巴达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初期,出身贵族,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是古希腊第一位成功地建立起一整套相对来讲比较自洽的思想体系的人。并不是说他的思想体系没有漏洞,而是说基本上能自圆其说。
他在阿卡德穆斯(Academu)这个地方建立了一所学校,专门教授数学和哲学,以对话的方式授课,跟我们的孔老爷子差不多。
柏拉图创立的学校叫Academy,显然是从地名Academu而来。这所学校自BC387年在雅典成立,中途两次,分别于BC367和BC361,柏拉图暂别学园试图辅助当权者实现他的理想国,但都没有成功。学园传承了九百余年,直到AD529年,才被东罗马查士丁尼大帝敕令关闭。小写的academy这个词在英语里已经泛指“学术”之义。中文里,则把柏拉图的学校译成“学园”,但前面还得加个定语:阿卡德穆斯学园。
柏拉图传世著作有35篇对话、13篇信札、一本定义集。跟所有文化里的古籍一样,这些“传世著作“也有真伪问题,有人考证只有22-28篇对话是真品,其他都是伪作。
柏拉图的认识论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一辈子跟智者们打斗,就为了说明:客观的真理是存在的,也就是说,知识是存在的。
柏拉图继承和发扬了老师的学说,提出人类的认识有三个层次:感觉与知觉、意见、概念。人类从感觉和知觉产生意见,对意见理性思考,最终上升为概念知识。概念知识不但是可以确证真伪的客观真理,而且是永恒的。
真正的知识是以理性为基础的概念知识。
柏拉图的理念学说
这就引出了柏拉图最重要的、也是他原创的“理念学说”(Doctrine of Ideas),或者叫“理念论”(Theory of Ideas)。
柏拉图认为,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原初的、完美的、永恒的、超验的“理念”,也被称为“形式”(form)。这些理念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在地球上,而是在天国里。这些理念,才是我们要追求的概念知识。天国的某处还存放着一种叫"物质"(matter)的东西,这个东西无形、不可感知、不完美、会消亡。神用完美的“理念”或“形式”做模子,用不完美的“物质”做材料,创造出世间万物,被我们的感觉和知觉所感知。
也就是说,天国里有一个“马”的完美模子,世上千千万万不同种类的马,都是神照着那个模子用“物质”堆出来的。我们要从对千千万万的马的感知里思考天国里那个完美的马模子。同理,狗模子、树模子、草模子、桌椅板凳模子……
在柏拉图思想体系里,神不是造物主,神是copycat,日复以夜,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当然这里有非常大的一个漏洞:已经在天国里拥有了整套完美的理念世界的神,为什么会无聊地再创造一个不完美的现实世界。我知道名画收藏家会让人临摹一些仿作,以免真品发生意外。神应该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因此为什么柏拉图要让神当copycat就不得而知了。
但这个理论与柏拉图的理性而善的世界观相互支持。同时还解释了在永恒至善的宇宙里,在永恒至善的神的看护下,为什么现实不但发生变化,而且还存在恶。柏拉图认为,由于“物质”是不完美的,又不愿服从“理念”或“形式”,因此是世间变化的原因,也是自然和道德上“恶”的根基。
当然我们还是可以质疑为什么会让“物质”这种不完美、不永恒的东西存在,但这不在柏拉图思考范围。
柏拉图的灵魂论
在苏格拉底之前,灵魂曾被很多自然哲学家视为一种物质的存在,比如原子论的创立者德谟克利特就认为灵魂是由最精细最炽热最敏感的原子构成的。如果灵魂是物质的存在,则必将肉体一样,有生有灭,甚至直接就是跟肉体同生同灭。
柏拉图认为,灵魂先在,且不朽。在某种意义上,灵魂是形式,身体是物质。
灵魂先在说,就是指灵魂在与身体结合以前就已在存在了。灵魂由三部分组成并分别拥有三种能力:
- 理性能力:包括慷慨、谦逊、尊敬……
- 精神能力:包括人的情感、情绪、雄心、愤怒……
- 欲望能力:包括对物质的欲望和精神上的欲求
灵魂不朽论说:人的灵魂本来是在天国,纯善完美。但不知道怎么搞得,这玩意居然就是向往欲望,于是就被囚困在了人的身体里。这样,人的身体就有了向善的能力。如果这具身体一生向善,身体死后灵魂就又升回天国;反之,如何身体一生向恶,灵魂就会沉沦,男人变女人,女人变动物——五畜轮回并非只存于佛教中。
灵魂的三个部分,只有理性那部分是不朽的,其他两部分仍然会幻灭。
所以,柏拉图的灵魂理论也落实到”理性而善“的世界观。
柏拉图的国家论
柏拉图的灵魂理论决定他的伦理观:理性、向善的灵魂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那么,一个理想的国家,就是要使尽可能多的人成为好人,同时用法律约束人性不善的一面。这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理想国》所讲的内容。
理想国的阶级结构是参照灵魂三部分的:
- 统治阶级对应灵魂的理性能力;
- 武士阶级对应灵魂的精神能力;
- 普通平民对应灵魂的欲望能力
柏拉图是雅典式民主的反对者。他的《理想国》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斯巴达式权威主义上的。认为统治阶级应该由真正的哲学家担任,因为这些人最理解永恒的善;武士阶级负责保卫国家,执行法律;而普通平民负责劳作供养上面两个阶级,他们不配参与政治,因为休闲是智慧的必要条件,为生活奔劳的人不可能产生智慧。
虽然以现代的观点看,这是一个上层社会欺压底层平民的国家结构,但要知道,在柏拉图的设计里,这个上层社会是真正的有德哲人,他们不重物欲,只重修行,他们志在使尽可能多的人过上有德向善的生活。柏拉图要求他们只能共有少许活命的财产,甚至共妻共子,以便养育身心健康的孩子,并使孩子们得到充足的教育,长大后能不辱阶级使命。
柏拉图的国家论仍然与他的理性而善的世界观相符。
梯利认为,柏拉图的目的论世界观试图把整个宇宙解释成在理性和伦理目的指导下的智慧作品,”宇宙中所有美好、合理和有目的的东西,全靠理性;凡邪恶的、不合理的和无目的的东西,都出于机械的原因“。
因此,只要你理性的祈祷美好的愿望,柏拉图一定会帮你实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