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最重门阀出身的时期。只要是高第华胄,即便是纨绔昏庸者,也可身居高位要职;而门微祚薄者,即使才华出众,也只能充当下僚。故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之谓。
南朝诗人鲍照曾慨叹:才之多少,不如势之多少远矣。他有一篇著名的诗《咏史》,更为形象地揭示了这种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百尺之松,因为生于涧底,只能被长于山上的一寸之苗所遮挡,实在让人惋惜痛憾而又无可奈何,因为势使之然也。
门阀制度肇始于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司马氏代魏,沿袭了门阀政治。东渡以后进入鼎盛阶段。东晋政权的维系得益于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和江南吴姓士族的共同支持。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最初受封琅琊王,便得到王氏一族的鼎力支持。晋末丧乱,以王导为首的王氏家族又拥立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所以司马睿在登基时,要让王导与他一同坐于龙椅之上,“王与马,共天下”一时传为佳话。东晋一朝,王氏家族曾先后出过8个皇后,与皇室公主联姻的有20多人。在朝廷、军队居于要位者不可胜数,对整个东晋王朝影响至深。其他以谢安,庾亮为代表的谢氏庾氏家族也不遑多让。这种皇室与贵族共理天下的政治格局长达百年。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抗衡,甚至超越皇权。有时皇帝要做的事,士族反对,就无法推行。
土族不仅政治上拥有特权,高位要职被他们垄断,他们的子弟一出生就是郎官,有时起点比寒门子弟的终点还高;经济上据有广袤田地人口,富可敌国,经常彼此夸耀攀比,著名的石崇斗富故事就发生在这时;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长于书法、绘画等艺术;可以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领域,都被士族所控制,像鲍照这样的寒门士子,只能仰人鼻息,根本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
门阀制度的盛行必然造成士族子弟的奢侈腐朽,不思进取。每次朝代的更替和大的动乱,一些下层军官和寒门子弟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像刘裕、陈霸先等,他们以军功崛起,盘踞地方,统帅军队,把控朝廷,最后夺取政权。经过无数轮改朝换代,一些名门望族逐渐衰败,庶族地主登上政治舞台。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盛行一时的门阀制度终于衰亡。鲍照有知,也可长慰于地下了。
几经打击,门阀制度虽然消亡,但门阀观念却并未因之而灭。即使是开阔融通如唐朝,也有陇右军事集团的存在,唐朝后期政坛仍有士庶之争,直到今天,门第之别,出身之较依然盛行不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