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之美

作者: 夏一哂 | 来源:发表于2020-12-26 08:30 被阅读0次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理查德·费曼,有一次在给大学生上物理课的时候说,假如发生一场大灾难,所有的科学知识都丢失了,人类只能给后代留下一句话,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用最少的词汇来传达最多的信息呢?

    费曼相信这句话会是:「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咱们在这句话中,至少能得出三个极其重要的信息:

    第一,世间的万事万物虽然看起来各不相同,却是由一批相同的「零部件」组装而成;第二,每一种物质都不是铁板一块,我们可以继续拆分,直到找到那个最基本的、不可分割的组件;第三,既然万事万物都由相同的零部件组成,那么万事万物之间,也一定遵循一些通行的法则。

    回看人类认识世界的历程,确实就是从这句话中,得到了最多的启发。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那时就有学者坚定不移地相信,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最具代表性的学者叫德谟克利特。

    在德谟克利特的时代,当然不可能观察到原子,但是他用一个精彩的思想实验,就论证了原子的存在。

    德谟克利特发现,物质不可能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这一命题中包含矛盾。为什么这么说呢?假设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想象一下,你把一块物质无限分割,会剩下什么呢?会剩下有维度的微小粒子吗?不会。因为我们假设物质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微小粒子可以再被分开,直到分成没有维度的点。

    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没有维度的点再组合起来,把两个没有维度的点放在一起,你无法得到有维度的东西,用三个点、四个点也不行。无论你把多少个点放在一起,都没法得到维度,因为点本身没有维度。无论把多少个没有维度的点组合起来,都不能还原成那个有维度的物质。这就是矛盾。

    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一开始的假设错了。物质不是无限可分割的,任何物质都是由一些不连续的小物质构成,这些不连续的小物质大小有限,而且没法继续分割下去。德谟克利特将那些不能再分割的物质命名为「原子」。

    德谟克利特进一步推测,整个宇宙由无限的空间构成,其中有无数原子在运动。空间没有界限;没有上也没有下;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相信世间的一切,就是原子在空间中运动形成的。

    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影响了此后无数的科学家,不过人类还没有发明电子显微镜之前,根本无法直接观察到原子甚至是分子的存在,直到1905年,也就是两千多年以后,才有一位天才科学家在人类无法观察原子的时候,就找到了原子存在的决定性证据。

    这位科学家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当年他只有 25 岁。

    爱因斯坦用的方法惊人地简单。他没有使用复杂的科学理论,只用了一个思想实验,再加上一点数学计算,就证明了德谟克利特所说的原子的存在,而且还能计算出原子的大小。咱们来看看爱因斯坦是怎么想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非常小的粒子,比如飘浮在空中的灰尘,你会看到,灰尘在一直振动跳跃。它们会随机运动,离开原来的位置,慢慢地漂移。这是因为,这些灰尘与空气中的分子发生碰撞,无数的分子从东南西北撞过来,左撞右撞就把灰尘给撞偏了。

    爱因斯坦又往更深处想了一层,如果咱们假设空气中的分子无穷小并且无穷多,那其实撞击的作用就会被平衡掉。因为分子无穷多嘛,有多少从左边撞过来的,就有多少从右边撞过来,有多少从上边撞过来的,就有多少从下边撞过来。那在每个瞬间,那颗灰尘受到的撞击都会被相互抵消,要是这样的话,那颗灰尘根本就不会移动。这就和咱们观察到的现象产生了矛盾。

    同样,这个思想实验唯一能得出来的结论,也是一开始的那个假设就是错的。分子是有大小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这样的话,撞击只是大部分被抵消了,没法完全被抵消。

    而且爱因斯坦发现,分子越小,两次撞击之间的间隔就越短,来自不同方向的撞击就越容易平衡并且相互抵消,微粒移动的距离就越少。

    这样,爱因斯坦不仅证明了原子的存在,而且还找到了一种测量原子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液体中漂移的微粒,测量它们到底漂移了多少,也就是从某一位置移动多少,这样就能计算出原子的大小。

    终于,在两千多年之后,爱因斯坦用他的天才,给德谟克利特的洞见找到了证据:物质的本质是微粒。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维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tbwn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