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是《诗经》的开篇大作,现代人通常认为它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而孔子则认为此诗中具有君子所求的中和之美,《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
“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
一些人认为这是一种过旧了的迂腐的观点,可能我本人比较顺从权威,所以忍不住查找了一些资料,想着重了解一下孔子、毛诗序以及后来的儒家为何认为《关睢》具有道德层面的意义。
参照那些资料,还写了两篇小文章:《关睢》不仅仅是首爱情诗 和《关睢》之另类赏析。
虽然通过写作总结,让我了解了《关雎》作为《诗经》首篇的社会功能,但是那些观点仍然没能解答出我一开始读《关雎》所产生的疑惑,那就是孔子以及《毛诗序》的作者为什么能从一首诗中看出其有更深的社会意义的呢?
是天赋,还是有我所不了解的知识?可是我翻阅了许久资料,都没有找到答案。后来,只要遇到有关《诗经》的物或事,我都会想起这个问题,但最终却只能“短叹长吁三两声”罢了。
这个事梗得我相当的难受,所以当某一天,突然有人告诉我答案时,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我那时的兴奋之情了,真有一种顿悟的见到了五彩神光的感觉。
这个答案是从历史的角度来描述的,就像人能直立行走,然后再到能够磨制工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从野蛮、杀戮的氏族社会,发展到一个比较文明的社会,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经过不断地摸索,尝试,失败,总结,再探索,再试验,才慢慢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风俗和国家秩序,在这些普遍性的公众之德里,文明得以确立。
就是到了商代,虽然相对原始的氏族社会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个商朝,还存在许多愚昧的恐怖风气。整个社会中,关于家庭和婚姻的关系比较松散,走婚、野合、抢婚盛行,女子未婚生子在商周都是社会所习以为常的事情。
所以,在这样一个野蛮的、一言不合就开打、一见钟情就开抢的年代,人们根据现实情况或者出于美好愿望,创造了这样一首情歌,表达了一位男人、一位君子为了娶到一位淑女,而形成的一种自我克制、自我约束、重视道德的人生态度,这绝对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是一种文明的向上的能量表现。
如此,在这样的思想理论指引下,我们再去读一读《关雎》,是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了呢?我们应该不用再羡慕孔子,自己也能体会到孔圣人所总结的“中和之美”了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至于第二个疑惑,就是我为什么会念念不忘第一个问题,这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的意义呢,这到底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下次再来谈一谈,这也是我弄明白第一个问题后,忽然想到的关于读书写作的方法方式,深入剖析后,真是大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