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版《诗经译注》)
1.《关雎》
提到《诗经》,必提《关雎》。它是《国风》第一篇,也是全书的第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差不多成了每个男子追求女孩最理直气壮的理由。它再现了上古人们纯粹直接地爱情观,浪漫又不朴素感情,热闹又不失沉迷之态。可以说,《关雎》的爱情观是抓住了爱的本真,只为那最初的钟情,不加粉饰,不含功利,单纯、直接、幻想、可爱等等不一而足。恰似“淑女对君子”的描摹,但若拔高到“君王对后妃”就是十分牵强。毛遂的后妃之德说,是出于与社会道德的契合的目的,当然,我们也没必要鄙夷毛遂的说法。毕竟读起来,我们还是看到简简单单的、真真切切的平民爱情。每当读起这首诗,在兴奋过后,都会叹息,如此纯粹的爱情,已是难见了,房子、车子、票子已是占到了太高的位置,“糟糠之妻不下堂”“持子之手与子偕老”的那份感情至上的相伴,如今看起来就像一个遥远的口号。但我相信,古往今来,爱情本该纯粹,也会因为比较纯粹而长久和幸福。

2.《黍离》
“知我者谓我何忧,不知我者,问我何所求”,在很多言情小说里(比如琼瑶阿姨)那里,这句话已成了偷偷深爱某个人而孤守单身的代名词,其实,这句话,原本是亡国之痛的叹语,这是我所能找到的最早的,也是最感人的悼念“故国”的调子。“行迈靡靡,中心摇摇”是怎样难以言说的悲沧和郁结啊,这是一首自己吟唱给自己的诗歌,无人能替代诗人道德 感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处于相通的位置,都无法真正的理解对方,“伯牙子期”感人就在于它的千古绝唱,所以,我们无法真正的替诗人分享,愈加加重了那份苍凉。“悠悠苍天”就自己说给自己吧,天地苍茫,唯有冷暖自知,心性自为。也许在历史的对比下才显出个体的嗟叹,我们不要怪诗人不反思西周败灭的原因,毕竟,有时候,痛苦的告别才见灵魂的伟大,才是真正的清醒。夜已深,再慢慢读这首诗吧。
3.《无衣》
中国汉族文学没有出现伟大的史诗作品,也缺乏荡人心扉的神话英雄,如果要找古希腊的气魄和悲歌,就读这首《无衣》吧!如果说《伊利亚特》的核心可以用“比所有事情都重要的两件事,一个是爱,另一个是战争”,爱的洁净,战争的悲沧。那么《无衣》也是慷慨激昂的单纯的战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宣言,是如此热烈地爱国宣言,就像阿格硫斯执意要去特洛伊实现荣耀一样,他的感人之处就在于爱国本身,荣耀本身。我想,我们可以读出秦人的尚武,也可以读出士兵们的同仇敌忾,甚至可以抓住它的“重章叠唱”而进行民歌传唱分析,但都不及那份不加掩饰的爱国之心重要。现在有些学者分析这些行为因为是“国内民族战争”而失色,就像有学者指出岳飞难以称上民族英雄一样,我首先要说我们永远都无法否认岳飞是民族英雄,他的精神就是民族英雄的品格,同样,《无衣》就是真正的爱国品格。

4.《绿衣》
这差不多是《诗经》在现代解读里,争议最大的一首诗了,主流文学史(袁行霈)里概括说,那位“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的妇女,因妾得位而失宠,无处告诉,只能在痛苦中煎熬,反映的是还在维持婚姻,而处于失宠,幽闭状态中的妇女的不幸命运。但很多人都反对这种解读,而把它当成一首“悼亡诗”,悼念死去的丈夫。这里,我以为,不管从整体氛围还是语言上,读成悼亡诗更为恰当,而且也是深切感人。“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兮,曷维其亡”“绿兮衣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读起来不禁让人潸然泪下。生则“君去后,首如飞蓬”,死则抱着绿衣黄裳,天地两隔,这是多么无言的挚情啊……
5.《野有死鹿》
这差不多是中国古典诗歌里所能见到的最大胆最暴露的情诗描写了。呵呵,现在看来,上古人也是那么的可爱。颇为让人玩味的是,它不是出自“尚淫”著称的《郑风》,而是出自《召南》。这是一个淳朴又大胆的民风的写照,我们会很乐意相信“吉士诱之”是真情所致,也乐意相信说“舒而脱脱兮”的女子,是真的发自内心的欢喜,少男少女们的大胆的恋情在今天更容易赢得大家的宽容和祝福,也许这就是初恋情结,人致死都不会忘却第一个怀抱里的女孩,因为,那里有最初的完美的理想,而这种期望,在以后很可能就永远不会再有了。在最初的最初,多一些宽容和祝福吧,毕竟我们都如此走来或有隐性的可能,毕竟慢慢就不会有如此大胆里的纯粹了。
6.《君子于役》
如果我们把它和杜甫的《石壕吏》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巨大的不同,虽然他们都是著名的徭役诗,《石壕吏》更加直接,也更易引发人们的同情和控诉,深深为下层百姓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无助而共鸣,《君子于役》则较为含蓄,仿佛引而不发的深深的叹息,即景生情,虽有不满,也知无用。如果《石壕吏》是控诉加悲愤,那么《君子于役》就是相思加悲哀。《君子于役》最大的特点还是起兴的运用,“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的起兴和意象的选用,让对徭役无期的不满之情再现地不露声色,又蔓延不绝,形成生活背景下悲愤、不满、无奈、忍受、相思等等感情相加的复杂面目。

7.《氓》
这是《诗经》里最著名的弃妇诗了,有近乎镜头叠加的小说,人物鲜明、性格卓然。从深情到忍受悔恨再到怨怒决绝,不能维系的爱情是如此,也许可以用一句歌词“我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来概括掉女主人的恋爱和婚姻生涯,但本诗读起来远没那么简单。“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和“信誓旦旦,不思其反”才是核心。从两小无猜到分道扬镳才是爱情悲剧气氛加重的原因,人们总无法忍受美好破灭的结果,带着不可避免的留恋和不忍情绪,妇人长时间忍受“夙兴夜寐”的生活不仅是因为善良和勤劳吧,还有对“总角之宴”而来的幻想和珍视吧,直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才悲愤的放手。孔庆东在《国文国史》里说,新型女性不是简单的自由恋爱,难道见一个爱一个就是新型女性吗?只有对真正爱情珍视和至死不渝的人才算是新型,而不是迂腐。所以,《氓》的女主人对虽然被最后被证明不值得爱情的投入,和最后决然的放手是一个深情有清醒的女性的绝唱,因真正去爱,所以决然出走才愈见悲剧和物是人非事事休的喟叹。
8.《硕鼠》
这是一首政治讥刺诗,怨刺诗不是《诗经》里很大的部分,但不乏名篇,《硕鼠》即是代表。这首诗里难以压抑的悲愤和辛辣的讥讽,让人读起来深深同情又酣畅淋漓。后代以来,如此直白有辛辣的抨击统治者的诗歌难见了,即使杜甫和陆游也把批评的视角下放,白居易的《长恨歌》虽没有回避唐明皇的淫靡和荒废,但还是放在了一个爱情悲剧的框架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激烈地、不留余地地、理直气壮地控诉。“硕鼠之喻”“激烈言辞”再现了下层人民的不可压抑的悲愤,“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一方面可以认为是不可忍受下的对自觉追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认为是对统治者无谓的警告和乌托邦的幻想,幸不幸皆已难言。
9.《蒹葭》
这又是一首著名的爱情诗,《关雎》《静女》《桃夭》等等,爱情才是《诗经》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爱情总是在人类情感中独占鳌头,从神话里的安德洛玛刻到现实里的叶芝,从先民的情歌到最古典的音乐,总不乏它的影子。爱情的不可得到往往易引发人们心里的同情,毕竟,能有多少人是因为两情相悦才走到一起,为别人爱情的阻难而共鸣,实则是对完美爱情的一种无法言说的期盼。这首诗可以用“君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尾”的单向凝望来概括,爱情之路必然艰辛,尤其一厢情愿,“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复嗟叹,才见爱情的真谛,同时这种嗟叹才配得上交付一生的信任和担当。当然,也有人把这首诗理解为“求贤”,从引申义上看也未尝不可,不过还是爱情的“相思怀人”读起来更韵味十足。
10.《七月》
选择结束篇是一个扰人的活,想来想去,还是拿出了《七月》,这是《国风》中最长的一篇,也意味着,没有从《颂》和《雅》里选哪怕是一篇也好,来证明自己的“全面”,其实我还是很喜欢它们,但下笔时总是莫名的把它们忽略。你可以把《七月》看成一首简简单单的农事诗,尽管里面也有“女心伤悲,殆与公子同归”的诗句,我就是这么看,而其它的是农事的自然延伸。什么才是《国风》的起点?这帮在泥水里劳作的农人,无疑农事才是他们所有一切的来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不吝啬笔墨的列举着种种收获和安排,毫不掩饰成就之情和自豪之感。在《七月》里,我们可以直达这些朴素的面孔,看透他们简简单单的欢愉悲愁,没有掩饰,没有距离,这才是真正的起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作配图之用,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