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青王本昌老师的《齐国成语典故故事365》有个“三衅三浴”的成语:多次沐浴并以香料涂身,这是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对人的尊重。
尊重别人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上级对下属,更甚的是君王对臣子,尤其是对自己还有“一箭之仇”的人,真是难上加难!
这个君王是谁呢?
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姜姓,吕氏,名"小白"。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 ,在莒国避难的公子小白和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争着回来抢夺王位。为防止小白先回齐国,管仲在半道上截杀小白,向小白射了一箭。这就是史上有名的“一箭之仇”。也是管仲大意,不妨小白诈死,最终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坐上王位,成为齐桓公。
齐桓公刚即位,就派军队将鲁军打的一败涂地,杀了公子纠,俘虏了管仲。
齐桓公身边的大臣叫鲍叔牙,是管仲的好朋友。齐桓公要杀管仲时,被鲍叔牙拦住,说如果大王想称霸诸侯的话,就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是个有鸿鹄大志的人,他派鲍叔牙迎接管仲回临淄,自己则以三衅三浴这样隆重的礼节,衣冠齐整地到郊外迎接管仲,并直接拜相。
管仲见齐桓公如此宽容大度,感动得不要不要的。从此死心塌地地帮助齐桓公开始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大起来。
由此看,君王做到礼贤下士,自会使臣子尽心效力。此为治国之计,安邦之计,强国之计。
同样,在日常学习中,懂得尊重长辈、老师,也是一种修养的体现。
大家都知道曾子是孔子的弟子,著有《大学》,其实,他的才华比不上颜回等人,甚至没有进入“孔门十哲”之列,但他却深得老师的信任,孔子晚年时将独孙托付给他教管,并不是因为他有多大的学问,而是在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当中,最懂得“三纲、六正”,也就是最懂得遵循孔子思想的忠实信徒。
深得老师信任的细节——“曾子避席”:
有一次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
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行为,曾子能够走到席子外聆听老师的指教,除了表示他对老师的无限尊敬,还有就是他个人的修养所致。
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反映一个人的修养,修养就是对他人的足够尊重。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诚心朝拜
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只扯下几根鹅毛。
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哭也没用,缅伯高还是坚持到了长安,拜见唐太宗,并毕恭毕敬献上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
唐太宗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
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
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被真心诚意打动的皇上,还能在意你送的是天鹅还是羽毛吗?如同齐桓公为了江山社稷,还能在意管仲的“一箭之仇”吗?
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小朋友们来讲,学会礼貌待人,就会处处遇到贵人。因为,礼貌诚信是表明一个人是否具备高贵的品质和修养,谁不愿意跟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打交道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