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学以来,整个人都放松了不少。周末的课余时间可以自己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一点让我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激情。
可毕竟是学生,终究还是要以学业为主,学期最后的期末考试还是挺重要的。一般来说,高分高绩点。可是,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平时没用功,考前也没抱佛脚,可绩点却出奇地高。
我的室友便是如此,暂且叫她A同学吧。
考试周的那段时间里,我每日早出夜归,不是在空教室里就是在图书馆里。我平时也不是那种啥都不学的人,我上课认真听课,课后作业任务总是尽我所能去做得出色一些,可我平时被社团活动和比赛绕住,根本没什么多余的时间,我是觉得这些东西能让我学到更多。所以到了期末,我得更加用功一些。
可A同学和我恰恰相反,她不爱学习,上课老师不点名就想着法子逃课,逃课了无非是回寝室躺着刷剧睡觉。课余周末最多的便是吃喝玩乐,好不快活。
我记得考试前一天晚上,她问我是否复习好了。
我说差不多了,大概再回顾一遍知识点就没什么问题了吧。
这时她抱住脑袋,大喊道:“老子不复习了,补考……算了,直接下学期重修!”
说完她就爬上了床打起了游戏。
考试结束后我本想和她一同去吃午饭,可她却不见踪影。
我想着她大概去和什么朋友去吃饭了吧,就没给她发消息。
几天后成绩出来了。
我差一点满绩,我寻思着是不是自己的选择题没有全对抑或是最后一大题没有写完整。
她查了成绩后突然大笑一声,招呼我去看她的成绩。
“看!这是我向老师要来的满绩点!”
我一头雾水。
听她一番解释,我才知道那日考完试之后,她去了老师办公室,她和老师说她有出国的打算,那边的学校已经联系好了,不过要看我近两年的成绩,我不能在这门课的成绩上栽跟头。
然后就这么地满绩点了,我从未想过,绩点,原来这么好拿。
我一直以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若是简单地动动嘴皮子就能拿到自己一直想要的,那么辛苦耕耘还有什么意义?
我承认我确实是羡慕那些人的,我也想踮踮脚尖就能摘到果树顶端最红最大最可口的果子。
可是,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伸手就能触碰到的地方,必然不会高耸;同理,眼睛所能看见的地方,必然不会宽广。

2
在大学之前,我认为大学是一个可以催人奋进的地方,是一个可以让梦想开花的地方,可事实是,大学鱼龙混杂,真正能实现梦想的,不过寥寥。
还是A同学。
我问过她:“下学期我们要考六级哎。”
她说:“我四级都不见得能过。我还是好好准备四级吧。”
“和我一起泡图书馆吗?”
“不了,我不喜欢图书馆。”
“如果还不过怎么办?”
“那就一直考啊!我又不担心专业课,我有大把时间准备四级呢。”
“嗯?”
“我们下学期去找老师尬聊吧!”
“……”
3
我本以为求老师要绩点的事,只有她一人做得出。
后来和邻居家的大姐姐也说了这个事。她告诉我,很多课都可以不需要认真听,甚至不需要去上课,老师们大多好说话,也担不起你考研留学的未来,只要你开口,态度诚恳,即使没有满绩,至少也是80分以上。
在她眼里,大学生活是那么轻松,那么自由。
我问她,学校不会查吗?
她皱皱眉毛,笑了笑没有回答,并点了一个其他的话题。
我不明白她回避这个问题的原因,也可能是大家都习惯了吧,学校也习以为常。当今的很多大学,只有在抓作弊时会严格一些,学生们既然无法作弊,就只能从别的地方寻求出路。
逆境求生存,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大学就是这样培育人才的吗?
不思进取,花尽心思走一些旁门歪道,这是大学应该有的现象吗?
4
放假回家后,我和奶奶闲聊时说起这个事,奶奶叹了口气:“这样的人,是个人才啊。”
我不解。
奶奶说:“当自己办不成一件事的时候,敢拉下脸去求人,而且知道求谁帮助自己,就是很厉害的啊。”
说完,奶奶又叹了口气。
可是,学习,考试,拿绩点,本就是自己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啊。如果平时肯花一点功夫,或者是在考试前多看一会书,或许就不会到非求人不可的地步。
奶奶的两次叹气,或许包含了些许的无奈吧。
毕竟,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可求,又有多少人会帮我们呢?
5
这使我想到海伦·凯勒。
她很小的时候因为生病失去了视力和听力,她看不到五光十色的世界,听不到山鸣谷应,更无从表达她忧郁的心理。但她还是成为了全美国最受尊敬的文学家,教育家。
当有人问她:“是什么让你这样坚持的走下去?”
她说:“因为我一直告诉自己,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其实她完全可以依靠家人的照顾过完这一生,但是她没有,她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后者。
设想一下,如果事事求人,所求之人的宽度就会束缚你人生的宽度,就如同在一个被他人框死的格子里日复一日过着无聊的生活。
这,自由吗?
与其受制于人,倒不如打破自己的极限,即使做不到事事靠自己,做到事事尽量靠自己,倒也不失为一种解脱。
你觉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