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本or百遍,就能其意自见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6027/3e692c319ab6d455.jpg)
关于读书这件事,怠慢过、追赶过,在经历了一些弯路之后,也开始有一丁点觉得还蛮适合自己的方式,但这条路漫长,我也会持续探索、记录。
以下为过去记录的一些片段:
01
2017年7月4日,读蒂·泰德罗克、朗达·斯通的《正确阅读》
阅读不是被人教会的,它是一个内在的动作。想要做好这件事,除了阅读者本身,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做,更没有办法来掌控。
你需要去构建一个知道如何阅读以及什么是出色阅读的概念。
这本书的很多内容是有关指导儿童阅读的。作者运用了一些科学心理方法来说明大脑对不同活动的反应机制,例如婴儿和2岁孩子的神经元的成长图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大脑都是有属于自己建立起来的神经网络的。
所以,家长引导孩子阅读,或者成年人自己阅读,需要首先弄清楚自己的反应机制是什么样的。好的阅读,不是被教会的,但一定需要好的引导,尤其是对孩子而言。
02
2018年2月11日,读万维钢的《万万没想到》
断断续续花了近6个小时看完这本书,关于“如何阅读”这件事,有蛮多冲击的。
以前读得少,总习惯用一种方法去读所有的书;后来又觉得自己读得太慢,加上前两年开始火爆的“快速阅读”让各种一天一本这样的故事刷爆朋友圈,也想着尝试如何要快速读完那么多书。
但真正记到的又有多少呢?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的书,却还是不知所云呢?想要引用的时候,还是满脑子的空白?
最近在放慢的节奏里,才逐渐找到答案:是因为没有变成自己的东西,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换句话说,就是读书的时候,尤其是读好书,是需要做读书笔记的!万维钢谈到了钱钟书当年阅读的办法,因为自己在图书馆没法外带书,唯一的办法就是拿笔记本进去做笔记,如此一来,这本书到最后就越读越薄。因为很多精华的东西会被自己提炼出来。
做笔记,不是去摘抄句子,不是真的把好内容背下来,或者直接复制粘贴就好了,也不是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罗列这本书的框架。(原先我还蛮崇拜这个思维导图读书笔记,但真的不适合深度理解。)
做笔记,是要有自己的批注和理解,是可以从这些触动你的好内容里能够真正引发你思考的东西。这才是读这本书的意义,如果能够知行合一那就更有价值了。
一直觉得自己的在很多方面的不够深度。加之这几年拼命追赶,空闲下来的时间很少很少,紧张的状态下没有办法好好的思考。但培养这些思考的能力和深度不是一天两天练成的。回顾一些想法和行动的变化,自己确实也是通过阅读学习而来的。所以阅读带来的力量是真的蛮大的。
这几年,困惑时读书,不懂的问题去搜索读书,坐车读,睡前读,泡脚读,真的是只有这些时刻读完才觉得安心,踏实。这本书又燃起了我的希望。我决定要去画一条我的路,看看这条路上我走的怎么样。
03
2018.4.12,读 狩野未希的《哈佛的六堂独立思考课》
检测自己是否理解的几个方法:
1. 用对五岁小孩的方式来讲。如果孩子都不懂,那就是自己没有理解清楚,自己没有理解清楚,讲给别人也不会理解的。俗称:说人话!曾几何时,觉得写出别人看不懂的东西才叫酷。但事实上大多数非艺术形式上的,都未必那么酷。可能是真的自己就不懂!
2. 深入挖掘专业术语。遇到不懂的概念,一定一定要去查,不能想当然地把自己的理解套用上去。比如什么是“元认知”?很久以前第一次看到的时候我隐约猜嗯,可能是比认知还要再高级点的东西?但是这么做不对,会影响后续的很多理解。所以在查了它的解释之后(叫:认知的认知),再去翻看一些案例,我明白,哦,原来是它是来看你大脑怎么思考的。
3. 翻译成英文。或者我把它变成叫双语、多语思维。这点在自己教汉语、学荷兰语期间真的有很多感触。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原来中文里因为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习以为常的东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出来之后,竟然有了新的触动,会让你重新来看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
4. 使用理解程度检查表。挺有意思的,可以试着给自己做一个。5分制的。
5. 用信号灯记号笔。比如红色的就是困惑的,黄色的表示待考证,绿色表示懂了。
6. 临时被人征求意见时,提出好问题。提问题这件事,是我比较薄弱的。以后需要多锻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