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为了自己的孩子,今后人生走得更顺些,我总是忍不住跟他灌输道理。我甚至一度萌生过写一本书,记录我这三十多年来经历的失败,总结里面的经验教训,以便能系统地向他传授我的人生经验。
今天,我发现我常讲的道理,不过是我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后,形成的对世间人事物的见地。
这里面有来自我听到的、观察的、亲历的,但是这些道理代表的是一种见地。这样的见地,可能对,也可能不对,还可能随着时间而变得对或不对。
但是,对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来讲,听到这样的道理,其实是无益的。
我们小时候都听到的《龟兔赛跑》故事,然后老师和父母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乌龟爬得虽慢,但只要坚持不懈,也是能赢过兔子的。
但是,长大后,我们发现这就是个烂故事。乌龟根本就不该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兔子比赛。它应该去和兔子比赛游泳。这也就是经济学常说的比较优势。更是我们的智慧老祖宗说过的扬长避短。
如果你拿你的这个道理去教育你的孩子,你其实只是说了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它就像我们以前听到的“要坚持不懈”的道理一样,无比正确。但是,听了、照做了,未必就能达成目标。
而且你这个扬长避短道理,虽然对但是有时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到的。
一个农村的孩子可能更加擅长做农活,但是不是他想拿这个去跟城市孩子比,对方就更愿意比的。
再说具体点,在升学考试比赛中,很多学生不得不去跟天赋比他好,教育资源比他好的学生同场竞赛。
这就是现实。北京的学生比北京以外的学生更容易考上北大清华。扬长避短,有时真不是你有机会选择的做法。
像这些道理和其他道理,我决定不再拿来教育小孩子。因为随着他年龄的增长,经历的拓宽,他也会领悟到。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字不识的人讲起人生道理也是一套套的。
其实跟一个小孩子讲这些道理也没用。他听后该犯的错还是照犯。
那么,我们该教给孩子什么呢?
再我觉得应该教给他那些通识知识、美学、普世原则。
通识知识能帮助他相对客观地观察和认识物理世界。水能载舟,亦能煮弱。火能烧饮,也能烧人。像这样的通识知识,我认为属于必须懂的,否则他都无法有机会独立生存。
至于那些有助于人取得世俗成功的道理,等他基本掌握生存的必备通识知识后,再谨慎地跟他探讨吧。
再就是美学,说白了就培养孩子审美的活动。我们有义务培养孩子对美的追求和感受。除非你想把它培养成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不然,你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像建筑对称结构带来的庄重感和谐感。
如果你不懂,那么育人先育己,你得主动学啊。实在想偷懒也得给小孩创造环境,让老师教他,给他感受的环境。春天带他闻花香,秋天陪他捡落叶。
最后还有一点是普世原则,即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主动伤害别人,不能破坏周围所处的环境。它讲的是如何对待自己,和人相处,及对待环境。这里面蕴含着珍惜生命和环境的价值观。
基于这样的普世原则,你就要告诉他的很具体指引都自洽稳定的逻辑支撑。
比方说为什么要早睡早起、按时吃饭,不能玩火等,因为这些做法要么是在保护自己,要么防止伤害到自己。
又比方说,被人打后,为什么有时要打回去。因为我们基于珍惜生命,要求我们不能主动去伤害别人。但是别的小朋友故意来打你时,你就得还击回去。而不是一味教小孩子打架是不对的。最终把孩子教育成不敢出手打人。
再比方说,为什么玩具玩完要收回去,公众场合要遵守秩序。因为人离开环境而存在,每个人都得关心维护好所在的环境。
如果不能这样,而是让孩子从有意识起,就被你灌输道理。将来孩子可能都没法独立生存,连感叹“听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机会都没。
我决定不再给小孩讲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