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利时又推出了一部新电影,在上映之际就引起了广泛关注。
它的名字叫——《女孩》
豆瓣评分高达 8.2分,好于 97% 的同性片,连续两周蝉联豆瓣口碑电影榜。
在2018 年的戛纳电影节一举摘获了最佳导演处女作奖和一种关注单元奖。
并在去年的平遥国际影展上获得了最受欢迎影片。
单看它获得的荣誉,就知道这必定是一部“佳作”。
《女孩》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于“简单”之中孕育的却是真正的“不平凡”。
15岁的Lara,善良大方,勇敢坚毅,有着姣好的容颜以及纤细的身体。
湛蓝色的大眼睛透露出纯真而又清澈的气息。
单看她的外表一定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孩。
但其实“她”的生理性别却是个是“男孩”。
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真正的成为一个女孩。
从肉体到灵魂的那种。
电影并没有刻画什么大场面,也没有过度的情绪渲染,主要就是围绕着Lara的日常展开。
但却能让人清晰地感觉到: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有无数的暗流涌动。
整部电影观看下来,就四个字:[震撼人心]。
首先,《女孩》是一部很美好的电影。
Lara出生在法国的一个中产之家。
有一个博学开明的爸爸。
他尊重Lara想要成为一个“女孩”的决定,甚至是为了她辞了工作搬来了新的社区。
他在Lara困惑的时候会开导她,在她痛苦的时候会安慰她。
比起关注其他的事情,他更在意的是Lara的健康。
除此之外她还有善解人意的亲戚们,定期跟她聊天的心理咨询师。
他们一起打开了Lara拥抱新世界的大门,也在未知的人生面前给了她最真诚与坚定的支持。
Lara靠着自己的努力考进了最著名的舞蹈学校,与她想要成为一位舞蹈艺术家的梦想又进了一步。
出色的天赋与勤奋的练习让她的舞蹈技艺在不断的提高。
荷尔蒙激素的摄入与变性手术的准备让她马上就能真正的拥抱自己的“女性身份”。
每一件事情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仿佛马上就能开始自己的美好生活。
但在“美好”的背后,往往孕育的是苦痛。
《女孩》就是这样,在三七看来它还是一部有痛感的电影。
成长的过程就是悲喜交加的,这无可厚非。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欢乐应该是远远多于苦痛的。
可Lara不同,她的成长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切切实实的“痛”。
而且它的痛感是逐渐升级的。
从一开始不怎么疼的——
打耳洞
到很疼的——
为了追赶其他人的进度,也为了自己的舞技能够变得更好,她一遍遍地练习而磨破的鲜血淋漓的脚尖。
为了让自己看上去没有那么的“与众不同”,她用胶布粘起来甚至是已经发炎的生殖器。
再到痛的死去活来的——
“亲自上手”切割自己的生殖器。
她选择了一种最残忍也是最痛苦的方式来成全自己的身份认同,决绝的近乎疯狂。
如同凤凰涅槃一样,只有要经过烈焰的灼烧方能获得重生。
在成长的过程中,在与世界抗争的过程中,她慢慢地将之前的自己一点点打破,粉碎,直至消灭。
最后终于获得了肉体与灵魂上的“双重自由”。
导演运用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近乎直白地为我们展现出了Lara弱小的身躯之上承担的巨大悲痛。
那是每一个跨性别者都要经历的一种“痛”。
——自己内心对于身份认同的焦虑与挣扎,
——别人对于的自己身份的轻视与不屑。
在这里影片将焦点深入到跨性别群体上——即便是在社会开明,医疗条件良好的西方社会,他们仍然面对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面对着来自外界的异样眼光以及深刻入骨的歧视。
在宣扬平等的的社会中却体现了最无知的不平等。
这是社会的悲哀。
《女孩》是27岁的比利时导演卢卡斯·德霍特的“处女作”。
第一部电影便收获了戛纳电影节「导演处女作奖」和「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两项大奖。
在佩服导演专业能力的同时,我更佩服的是他对于LGBT人群发自内心的关注。
影片的最大“亮点”无疑是扮演Lara的素人演员维克托.波尔斯特了。
虽然这是他第一次出演电影,但真是表演的太完美了。
不同于以往影视中,让人看的直犯“尴尬癌”的“男扮女装”,这一次维克托真的是赋予了Lara这个角色灵魂。
让“她”真正的活了起来。
《丹麦女孩》原著里曾说「别看我的身体,要看我的灵魂」。
决定一个人的从来就不是他的性别,而是性别之上自由而不羁的灵魂。
对于LGBT人群,我们要做的不是鄙夷,歧视和不屑,
而是同情,接受和包容以及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们。
这就是我们对于他们最大的善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