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校园文学想法散文
精彩纷呈宋王朝(第四部,第一章,第一节)

精彩纷呈宋王朝(第四部,第一章,第一节)

作者: 司马吹风 | 来源:发表于2022-06-20 06:21 被阅读0次

                            第四部 残阳如血                 

                      第一章 神经错乱难成君

                            第一节 孝宗子

    宋孝宗赵眘一共有四位儿子,都是郭皇后所生。郭皇后于公元1156年薨逝,年仅三十一岁,彼时赵眘三十岁,尚未即皇位。除四个儿子外,郭皇后还生育了一女。赵眘在三十岁之前,已经有四子一女,应该说,生育能力比较强悍,但是奇怪的是,郭皇后薨逝后,尽管赵眘又陆续迎娶了夏皇后、谢皇后,史书明确记载的嫔妃有蔡贵妃、李贤妃,当然还有数不清的其他嫔妃。如果说赵眘忙于国事,疏于打理后宫了,也未必可信。毕竟,公元1166年赵眘又添了一位女儿,只不过从此以后,赵眘后宫嫔妃的肚皮便平静如水了。

    赵眘大儿子名赵愭,生于公元1144年,高宗赵构任命他为右监门卫大将军、荣州刺史。公元1160年,宋孝宗赵眘被立为皇子,不久赵愭任蕲州防御使。宋孝宗赵眘受禅即皇位后,任赵愭为少保、永兴军节度使,进封为邓王。

    宋朝以前的惯例是,皇子出宫,封为王,兼任两镇节度使,然后加任司空。赵愭从防御使跳级升任少保,属于特殊恩典!

    公元1165年,赵愭被立为皇太子,册封赵愭的妻子广国夫人钱氏为太子妃。赵眘还特意诏令增加东宫侍卫人员,赵愭十分谦让,推辞不接受。并上奏捐献每月应领杂物,赵眘当然高兴。不仅赵眘认为赵愭顶呱呱,赵愭的爷爷赵构也相当赞赏赵愭的贤厚。可惜的是,赵愭并非有福之人。

    公元1167年秋,赵愭生病,而在这节骨眼上,医生竟然用错了药,导致赵愭病情加剧。他爷爷高宗赵构和老爹孝宗赵眘听闻后,慌了手脚,亲自到东宫探望,赵眘为此还大赦天下,以此为他祈福。可惜终归回力无天,三日后,赵愭去世,终年二十四岁,谥号庄文。以后赵愭被称为“庄文太子”。

    赵眘的二儿子名赵恺,生于公元1146年,最初被其爷爷高宗赵构授予右内率府副率,进右监门卫大将军、贵州团练使。老爹孝宗赵眘即位,拜雄武军节度使、封庆王。

    庄文太子赵愭薨逝后,老二赵恺前景一片光明,可是赵眘却并不看好他,一直拖着不立他为太子,如果说拖点时间倒也罢了,不知为何,赵眘越看他越不满意,后来竟然改向,觉得老三赵惇英武,和自己类似,赵恺的太子梦最后成了一场空。

    老三赵惇被立为皇太子时,赵眘为了安慰赵恺,加封赵恺为雄武、保宁军节度使,进封魏王,兼判宁国府(安徽宣州)。其妻华国夫人韦氏封韩、魏两国夫人。赏赐黄金三千两,白银一万两,并命宰相在玉津园设宴为赵恺践行。赵恺忧心忡忡,宴罢,赵恺登车去宁国府,还回头对宰相虞允文道:“希望相公保全!”这句花,透露出多少苦涩,多少无奈!

    然而,对于如此巨大的宫廷变故,赵恺并未消沉和颓废,而是在其位谋其政。与他忠厚本份的性格极端契合。他初到宁国府,宁国府的长史进言,要与司马一起分治宁国府政事,让赵恺坐享其成。赵恺却断然拒绝,并上奏赵眘道:“臣受命判宁国府,可朝廷又设置长史、司马分管政事、军事,等于把我架空了。况且一郡设置了三名执政的官员,臣担忧会因争权夺利而骚扰百姓,只有弊而无利。臣以为,长史、司马分管钱谷、诉讼即可,他们所管之事应呈给我审批施行,如此则上通下安,便于治理。”朝廷照准。

    赵恺这番话,点破了宋朝政治政出多门,冗官冗员,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赵恺作为一个受冷遇的王室成员,能有如此清醒的头脑并能身体力行,改革弊政,的确难能可贵。

    后来赵恺改判明州(浙江宁波)。他下令暂停收取所属县邑的田租,用这些田租来办学,并“劝课艺植,农不游惰”,然而好人并不平安,公元1180年,赵恺在明州薨逝,年仅三十五岁,赵恺死后,他老爹赵眘虽然泫然落泪,却马后炮地道:“朕所以越次立赵惇为太子,正是因为我这个儿子的福气差了一些!”

    赵恺有两个儿子,长子赵摅早夭,次子赵抦幼时就聪慧过人,颇受赵眘喜爱,被封为嘉国公,后来被封为吴兴郡王。因为这个吴兴郡王赵抦太受赵眘钟爱,后来竟成了赵眘阻止赵惇立太子的原因,后来这也成了赵惇和老爹赵眘不和的主要导火索,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赵抦有一个儿子赵垓,三岁时就夭折了,后来宋宁宗赵扩下诏立宗室赵希瞿的一个儿子继承赵抦香火,赐名赵均,这位赵均,又被无子的宋宁宗赵扩收为养子,定为储君,可惜的是,被权臣史弥远废了,以后还要细讲。

    赵眘的三儿子即是光宗赵惇。

    赵眘的四儿子名赵恪,出生年月及卒年都不详,应该是出生后不久便夭折了。后被追封为邵悼肃王。

    佐料:周密的《齐东野语》卷十二介绍了南宋向金国缴纳岁币过程,我们来了解一下。

    按“隆兴和议”,南宋每年给金国岁币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包括红绢十二万匹,浙绢八万匹)。银两由枢密院派四员使臣押解,绢帛由户部派十二员使臣押解,并同“左帑库”的管理员、称量员于先一年十二月下旬,押运到盱眙军“岁币库”。

    宋朝“岁币正使”一般是淮南漕运使充任,副使由盱眙军通判或盱眙临边州通判担任,另派将官一人,率官军三百人,防护“岁币使”携银两、绢帛过淮河。惯例是在年前三天,先送一百锭银两、五百匹绢做样品过淮河呈给金国“交币使”检验。

    金国“交币使”正使为开封漕运使充任,副使由各州同知担任。金国交币使接样品后,分成三份,一份送燕京,一份送开封,一份留泗洲岁币库备案。如果检验合格,年后三日内交结完毕,最迟不会超过两个月。

    为什么有时会拖延两个月之久?因为金国秤尺和宋朝不一样,金国“交币使”经常以银两、绢帛不合规格退货,而金国交币官员还乘机敲诈勒索,这笔开支耗银达两千四百多两,由淮东漕运司承担。所退银绢又要运回淮河南岸,归盱眙“岁币库”收回。

    更艰难的是,金国“交币所”离淮河北岸有两百步距离,宋朝官吏役夫押运银绢上岸后,需要步行将银绢搬至“交币所”。如果下雨,其中的艰难困苦可想而知。

    公元1186年,权安节为“岁币使”,可银绢运过淮河,金国“岁币使”说不合格,一概不接,要权安节运回。权安节不肯,金人竟派军队逼迫,权安节声色俱厉,宁死不屈,说,你不接,我就不回去,就算死在这也在所不惜。金人无法,只得如数收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彩纷呈宋王朝(第四部,第一章,第一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uar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