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华板批判定位理论中的两种常见现象,第一种是做咨询一定要配广告,另一个是市场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这两种很常见,值得大家警醒先看第一个,我在某瓷砖品牌的品牌发布会上,看到创始人说了一段话,我一直在等一个人,等到这个人之后实现一个战略的梦想,而后他找到了业内的定位专家,不惜成本的投了一波儿广告。圈内的人应该知道后续,我就不讲了。这种赌徒心理非常常见,这世上没有所谓的专家,也没有轻而易举就可以复制的神话,有的只是扎扎实实做好基本功的生意人。
华与华把客户分成两类,一类是可以打广告的,能打广告的可以提供直指销量的15s电视广告,不能打广告的,会基于产品本身、终端本身做充分的改善。只有用心让客户赚到自己能赚到的每一分钱,才能让生意又好又稳的向前发展。
再说第二个点,华板也常提到一个现象,他的餐饮客户可以经常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大家的竞争没有那么激烈,很多人的思考是,市场上只有我是第一,别人最好都死掉。我们可以留一下各个社区的小餐馆,他们是不是扎堆儿生存,如果只有1家在某个地方,他生意一定不好,所以市场的真相一定是和合与共,并非只有第一,我们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产品,服务好自己的客户。
就像我们同样都在运用华与华方法服务客户,我们与华与华的客群非常不一样,也正是我们这类组织的存在,才可以让更多中小企业用上相对正统的华与华方法。
鲲鹏领读华与华方法经典书籍第827 之华杉、华楠《品牌五年计划》64
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定位中的常见错误
《定位》确立定位有前面讲的“四步法”,确定之后还有三步:第一步,投入足够多的传播资源;第二步,成为第一;第三步,进入消费者心智。进入消费者心智并不是最终目的,书中没有讲最终目的。然后我再给它总结一个第四步,实现购买。那么,《定位》的逻辑是从哪里开始的?
它从打广告开始,“投入足够的传播资源”就等于四个字——不计成本。一个人搞企业,如果不计成本,大概率就是倾家荡产。倾家荡产的人,大多数都是沉默的,然后侥幸得手的就变成了“成功案例”。我们要思考:我有没有足够的传播资源?“足够的传播资源”这事儿成不成立?
据我所知,历史上只有一个人曾经有过足够的传播资源。华与华在2003年做了田七牙膏,这是我们的经典作品,但我不知道田七牙膏打了多少钱的广告。
当时田七牙膏的老板是哈尔滨的晓声广告,他手上有很多卫视资源,很多资源甚至都是买断的。他在两年里就把奥奇丽公司(主要品牌是田七牙膏)从6000万做到10亿,但是我们都不知道给田七牙膏投入了多少广告费,因为没人去算这个账。
如果真要去算,即使是按折后的价来算,我估计也投入了10个亿。就是说我们用10个亿的广告费去换了10个亿的销售额,这就是足够的传播资源,不计成本。
田七牙膏的广告打起来之后,像广东的黑妹牙膏、广西的两面针牙膏都想用这个路子,方案也是我们出的,但是这两家最后都没有再往下做,因为一旦开始计算广告费的时候,要掏真金白银的时候,这在成本上就不成立。
当你想成为第一,你就要投入足够的传播资源。这就相当于你要实现美好的未来,但你首先需要蹚过钱海,要蹚过无数金钱的海洋,所以这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冒险行为。当你开始一个巨大的冒险行为时,后果就极可能是倾家荡产。
但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人容易去接受这个?这就要讲到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的“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问题。错误的观念为什么会流行,而正确的观念反而没人听?
因为正确的东西听起来反而更像是不行,比如我一直强调营销就是4P,很多人一听就觉得这不需要讲,大家早就知道了4P。但其实呢,很多人并不知道,更没有知行合一。这就叫“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培根说了5点:
一是倾向于设想世界的秩序和规则,而且总有一种把“规律”过分简化的冲动。
二是总是先入为主,一旦认可就想方设法加以证明,对反例视而不见。人类很容易被正面的东西激发,但是很难被反面的东西激发。比如总认为按什么“理论”就能成功,但是对失败案例自动屏蔽。
三是最容易被突然看到并引发想象力的一些事物所牵动。
四是刨根问底,钻牛角尖。
五是理解力被情绪干扰,创造出一大堆“一厢情愿”的学说,他相信,只不过因为他希望那是真的,就排斥质疑。
首先,人们喜欢把事物做到过分地简化,因为简化了人们就感觉自己掌握了,但其实什么也没掌握。
其次,人们容易被正面的东西所激励,对负面的东西产生排斥。你一说“成为第一”“占领消费者心智”,他就激动了。结果消费者心智没占领,自己反而鬼迷心窍了。
我曾经接待过很多客户,他们问我们:“找华与华做咨询,要求我们配称多少广告费?”我们觉得奇怪,一方面觉得做营销咨询跟投不投广告、投多少广告,没有什么关系;另一方面对方使用了“配称”这个词。
我们说:“不一定要投广告啊,不是每个人都要投广告,你怎么会问这个问题呢?有人要求你投广告吗?”回答说上一家公司要求每年配称1.5亿广告费,准备两年,两年后如果还没打起来,他们再融资接着打。
这就是鬼迷心窍,找死的节奏。这就是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
关于人类理解力的共性缺陷,培根还讲了4个会给人带来错误观念的假象,即4个鬼迷心窍:
第一个是“种族假象”,意思是人作为一个种族,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会以人为中心,从自身的逻辑出发做出判断。但人本身就有缺陷,所以在对事物的判断上就会有成见和狭隘性,这是人性共有的缺陷。
第二个是“洞穴假象”,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成长环境、受到的教育,或者一些行为习惯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所以对事物的判断也就有着不同的认知,这是个体差异造成的缺陷。
第三个是“市场假象”,这里的市场指的是人与人交流思想的市场。语言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它所传达的信息,会因为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理解。
“市场假象”也可以理解为“语言假象”“词语假象”。这个问题我以前也经常讲。我们语言相通,但是我们词语不通。比如说现在我们在讲定位,但我讲的“定位”跟你理解的“定位”,可能就不是一个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洞穴”,对词语也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维特根斯坦说:“词语的游戏规则在语言游戏中建立,也在语言游戏中修改。我经常感觉到需要把词语从我们的交流当中抽离出去,送去清洗,洗干净之后再送回到我们的交流当中。”市场假象,指语言交往中产生的误解,就是这个意思。
第四个是“剧场假象”,培根把一些哲学思想和理论,比作舞台上演出的一出出戏剧。这些思想和理论就像是剧本,有布景、道具和情节。“定位”就给了前四幕、后三幕的剧本。当你沉浸其中,就会产生一种假象,相信它是真的,这是各种哲学理论造成的错误。“定位”是一个剧场,4P当然也是一个剧场,关键是你要走进正确的剧场。
正是因为这些理解力的共性缺陷,所以人们很容易接受“第一思维”。第一听起来很正面,但是它并不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
市场不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餐饮业是定位在中国最早的战场,那大家想想餐饮业谁是第一?你只记得一家,就只吃一家东西吗?并不是。广告公司谁是第一?原来说4A第一的是奥美,本地第一是叶茂中,那你就不记得华与华了?事实并非如此。
市场的真相是各做各的,你有你的客户,我有我的客户。企业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客户,然后做好自己的产品,赢得自己的顾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