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素 问简友广场读书
《素问》—— 第十七篇 脉要精微论

《素问》—— 第十七篇 脉要精微论

作者: 小子止一 | 来源:发表于2023-11-12 12:09 被阅读0次


    【原文】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1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2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脏者,中之守也。中盛脏满,气胜恐伤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3。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4。夫五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5。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6,夏应中矩7,秋应中,8,冬应中权9。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10。

    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骨行肿,若水状也。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黄帝曰:诊得心脉而急,此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当有形也。黄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为牡脏,小肠为之使,故曰少腹当有形也。黄帝曰:诊得胃脉,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帝曰: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气之肿,八风之变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时之病,以其胜治之愈之。

    帝曰:有故病五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肝与肾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傍,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朐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脉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注释】

    1、诊法常以平旦:平旦,阴为动,阳为散,气血未乱,故此时为诊脉之最佳时机,特别是对于疑难杂症,病情错综复杂辨别不易,于此时诊脉察色较为妥当。

    2、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

    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中医虽然有望闻问切以观五色、五气、五脏之变化,从而了解患者疾病的深浅、奇异,但是是其最终指导思想都是一样的——阴阳协调平衡,神形合一而也。

    3、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说话声音细微,有气无力,上气不接下气者,此为气虚,正气被劫夺所致。俗称:中气不足。

    4、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五脏功能正常,各司其职则生;若五脏精气不能固藏,则精气泄泻,不止则亡。所以说,五脏精气充足,为强身健体之本。

    5、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脉象与四时阴阳之气相反的,脉象当旺却见不足的为邪气胜于正气,是为邪气盛的表现;脉象应不足的却见有余的为正气不胜邪气,是为血气消损的表现。这种阴阳不从,气血不营,邪正不符引起的病症,在中医叫做“关格”。

    6、春应中规:春之季,应以规画圆一样,由内向外,园而不突,鼓而不破。尊道贵德,顺应自然,补阳于内,促发之机,是谓春发。切记,勿揠苗助长,过犹不及。

    7、夏应中矩:夏之季,阳盛于外,应像矩一样,棱角分明,锋芒毕露,是谓夏长。无规则不矩,规以守内,矩以应外。夏之行,勿失其本,本立则道生。

    8、秋应中衡:秋之季,犹称之衡,平衡,平均。平则静,静则敛,阴阳和合,是为尊道贵德,顺应自然,天人合一是也。是谓秋敛。

    9、冬应中权:冬之季,犹称之权,沉重内敛,藏而不露,隐而不显,是谓冬藏。

    10、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五声与五音相合,五色与五行相应,脉象与阴阳相合。以色脉、十二经脉运行规律,以应四时阴阳变化规律,充分体现了医家“天人合一”和谐统一的思想理念。

    止一箴言

    1、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气为阳,血为阴。故中医之诊,必以色脉察气血阴阳之变。阴阳相济,则和合而一,一者,道也。阴阳有过不及,则色脉现。故中医察色切脉以知五脏逆从,阴阳虚实,以泻补之法平而和之则已。老子曰:“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医家曰:“天人合一。”以天道应人道是也。

    2、脉者,血之府也。色者,气之形也。故医家察色切脉以知气血阴阳之变。气血者,五脏之精也。气为阳,血为阴,清阳者上而外显,浊阴者下而内隐。故医家以色观气,以脉知血,以气血之阴阳,色脉之过不及,知五脏阴阳之变也。以色脉之过不及,气血之阴阳,以应四时阴阳之序,佐之以泻补之道,和一而已。有气则血行,血,气之所藏;气,血之所依。有血而无气者,亡;有气而无血者,夭。胃者,血之源。肺者,气之源。口,天地万物之门户也,入于口,炼于胃,化于脾,以养形神。鼻,天地阴阳之门户也,入于鼻,藏于肺,理三焦,通阴阳,达表里。

    参考书目

    1、李志敏 主编:《黄帝内经》,京华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2、【春秋】老聃 著:《老子》,梁海明译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3、【春秋】老子 著,止一 解读:《道》,https://www.jianshu.com/nb/53487517,2023年9月13日。

    4、止一 著:《“1+1”教学》,https://www.jianshu.com/nb/53563538,2023年1月13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素问》—— 第十七篇 脉要精微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sbb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