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哈佛幸福课的过程中听说了这部电影,沙哈尔教授称之为自己最喜欢的心理学相关的影片。所以我很有兴趣看一下。
又一重惊喜是,竟然是我喜欢的杰克·尼克尔森主演,那就相当棒了。
影片的基调很轻松,同样是心理学方面的电影,和《美丽心灵》不一样,后者展示了心理疾病下的残酷人生,更加励志,而《尽善尽美》好像从一开始就是要主打爱情,而且是那种典型的美式爱情,轻松、诙谐。
如果你问“强迫症是一种怎样的体验”,那别对这部电影期望过高,事实上呢,电影中所呈现的强迫症,更类似于每个人身上的小怪癖,确实是很让人无奈,但导演也没准备把它往苦难的方面写。
主人公尤德尔一开始就界限分明,对邻居采取高压政策,对一条狗也不能放过;而关起门来,生活中的他一切都墨守成规,关门要关五五下,洗手要洗到完美,从来只在一家餐厅吃饭,只坐在一个位置上,只能接受一个叫卡罗尔的女服务员的服务,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后果就很严重,他那天就会可怜兮兮没饭吃。
尤德尔的人设表面上那样不近人情、自私、目中无人、刻薄,但他也有很孤独脆弱的时候,比如,被黑人逼着照管邻居的狗,刚刚习惯了有狗陪伴左右的生活,狗却又被要走了,他显得那么失落;去饭店吃饭,卡罗尔请假不在,他的蛮横无理终于失去了保护,在所有人的叫好声中不得不离开,出现在卡罗尔面前,他说:如果我说我只是想要你回到餐馆里为我上菜呢?
是啊,这样的家伙活该处处碰壁,活该被黑人恐吓,活该一个人孤独终老。但当他开始表现出自己的孤独,甚至孩子般的脆弱的时候,我们竟然有点不忍心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尽善尽美》的人设无疑是成功的。一旦我们发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那他表面所表现出来的那些强硬和不合时宜,就都不是问题了。
来自时光网我感兴趣的是在影片中人物和故事是如何共同推进和完成的。
尼克尔森想追求卡萝尔,可他有很多障碍,他甚至连基本的正常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点都做不到,可想而知困难会有多大,剧情就是在这条基本线上推进的;
“追求卡罗尔”的过程中,尼克尔森饰演的男主也在不断自我突破:比如有一场戏,他在和画家交谈了半天之后,竟意识到自己忘了关门了,暗示着他的强迫症已经由于某种奇怪的原因减弱了;他开始能帮助他人,甚至关心别人,如果说给卡萝尔的帮助还带着些说不清的原因,那对画家的帮助则是迈出了重要一步;虽然约会还是会有古怪的事发生,但他竟然能够说恭维话了,直到最后的街头表白,我们看到这个人物是一直在成长变化的。
好的电影,故事和人物都是有成长性的,可以以本片为例。
嘿嘿,我知道我这是见招拆招,因为这段时间在读罗伯特·麦基的《故事》,这本书厚的像个枕头,但它让我膜拜。
我查了一下,本片获得第70届奥斯卡的两个奖项:最佳男主、最佳女主。特别的牛气,一部电影同时造就影帝和影后,可见其在人物设置上的成功。
好了,就写这么多吧。
话说尼克尔森的片子也真的看的不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