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消失的民族,一段失落的记忆。在故纸中显露,在废墟中被发现。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创造了怎样的文明?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三月,长安灞桥旁边的柳树已经抽出了淡绿色的嫩芽,而在遥远的塞北,尽管已是阳春三月,却感受不到一丝来自春天的温暖,宥州刺史府内,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召集党项各部族首领,正在召开一场关于国都长安的军事会议。几天前,来自长安的使者向宥州通报了黄巢叛军已经攻陷了长安,天子逃向蜀地并号召各镇进京勤王的诏书。
拓跋思恭穿着党项族的传统的白色长袍,腰间扎着一条黑色的牛皮腰带,乌黑的长发从两鬓垂直地披散下来,低沉而有力的声音在刺史府内响起:“如今天子幸蜀,贼陷两京,关中大乱,天子又下诏号令各镇勤王,众位议议,我党项一族又该作何打算呢?”拓跋思恭的话音刚刚落下,刺史府内确是议论纷纷,有一些保守的党项贵族大声吼道:“中原战乱,关我等何事,我们是来自高原的雄鹰,如今吐蕃分崩离析,我们正好乘机返回高原,回到祖先故地,且我族人少势弱,何必为中原汉人的斗争流血。” 一些党项部族首领和刺史府幕僚确认为:“如今中原战乱不休,如果大人能够响应天子号召,不仅可以成为名正言顺的宥州刺史,若收复长安,还可以加官进爵,如此一来,便可以号令西北各地的所有的党项部族,大人居宥州而跨西北,则拓跋氏可盛矣。”
众人喧嚣的吵闹声从刺史府议事大厅内传了出来,拓跋思恭看着为征战高原和中原吵闹不休的部下,沉吟了片刻后,大声喊道:“肃静,众位切听我一言,想我党项一族,自先祖拓跋赤辞以来,世受国恩,开元天宝年间,高原上吐蕃强盛,我党项各部落便饱受吐蕃欺凌,几于族灭,大唐皇帝陛下将我族迁往塞北夏州,百十年来,正是在大唐的庇护下,我党项族才能生生不息并繁衍至今。如今天子蒙难,京师陷于贼手,正是我等报国之时,众位,此时此刻,勿要多言,我心已决,立即准备召集各部人马,择日起兵讨贼,进京勤王。”
长安被叛军攻陷的消息传来,西北各地人心惶惶,拓跋思恭虽已召集宥州数万人马,然而党项世居西北苦寒之地,甲兵老旧,与强大的黄巢叛军和中原各藩镇相比,不免势弱。拓跋思恭便与鄜延节度使李孝昌斩白马结盟,约定共同出兵,以壮声势。
夏绥银节度使诸葛爽为人反复无常,原来只是庞勋叛军小校,后来投降朝廷,任汝州防御使。黄巢大将朱温认为:“黄巢军势力强盛,而诸葛爽虽驻军栎阳,却贪生怕死,早年是庞勋部下小校,为了富贵功名便投降唐廷,如今更是唐廷治下的节度使,已是封疆大吏,必然贪恋权势,若是派人招降,必会倒戈。”诸葛爽果然反复,投降朱温。诸葛爽投降,夏绥银节度使的位置便空了出来,唐僖宗立马任命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拓跋思恭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代理夏绥银节度使,拓跋氏的在西北的崛起就此开始。
长安两百里外的武功城里,拓跋思恭与凤翔郑畋、义存王处存、泾原程宗楚、河中王重荣四镇节度使再次结盟,传檄天下,共约讨贼,图谋收复长安。诸军合兵一处,长安城里的黄巢叛军,大为惊恐。黄巢与诸将商议认为长安虽然城池坚固,但是己方外无援军,城内百姓又不可信,况且长安城被攻陷之后,府库早已被劫掠一空,城内残破不堪,必不可守。黄巢大军便连夜撤离长安,向东逃去。
黄巢军撤离长安,诸军将领大喜过望,准备立马收复长安,泾原节度使程宗楚却害怕其他藩镇将领分功,想要独自占领收复长安的功劳,便连夜进城,并放纵部下大肆劫掠。可怜长安百姓,好不容易盼来官军收复长安,却没想到官军比叛军更像叛军。好歹叛军只是杀害长安城中的唐朝宗室和高级官员,却没想到,所谓的官军竟然连城中百姓都不放过。
![](https://img.haomeiwen.com/i3130464/c30656809a9f66c8.gif)
黄巢大军从长安撤出后,驻军灞上,听闻长安城遭到官军劫掠,各藩镇虽然合兵一处,却为了收复长安的功劳几乎大打出手,黄巢认为有机可乘,便又回师攻打长安。程宗楚却是有命抢钱,没命花钱,在黄巢大军的攻击下,狼狈的战死疆场,也算是黄巢大军为长安城内的老百姓出了一口恶气。长安城再次遭到叛军围攻的消息传来后,拓跋思恭与李孝昌立马起兵回援,没想到在王桥与黄巢军发生了一场遭遇战,仓促应战之下,拓跋思恭联军大败,死伤甚众。
官军势力虽在长安屡屡受挫,拓跋思恭听说忠武节度使周岌、昭义节度使高浔率领的官军却连连收复邓州(今河南邓州),华州(今陕西渭南)等地,大受鼓舞,认为黄巢虽然势力强盛,但仍是流寇作战,胜则一往无前,败则一溃千里。于是,拓跋思恭重整兵马,与李孝昌合兵一处,驻军东渭桥,图谋再次收复长安,却也不敢贸然攻城,只是打造攻城器械,营建水垒,威逼长安,试图压缩黄巢军的活动空间。
黄巢军斥候探得拓跋思恭驻军东渭桥,正在营建水垒的消息后,黄巢派中书令尚让和东面行营都虞侯朱温率领两万兵马迎击。
拓跋思恭联军和朱温隔渭水对峙,猎猎军旗迎风飘扬,军营中充满了肃杀的气氛,大战一触即发,所有人都在紧张的进行战前准备。而朱温率领的两万叛军已经开始准备渡河,拓跋思恭认为:“趁着敌军渡河,我军半渡而击,敌军首尾不能相顾,必军心大乱,我军再全线出击,则我军必胜。”于是,拓跋思恭便派遣拓跋思忠迎击敌军。
拓跋思忠骑着一匹腰背滚圆的枣红色的战马,手持长槊,率军来到阵前,望着渭河对岸的黄巢叛军,随手拿起一张跨在胸前的硬弓,弯弓搭箭,只听得一声尖利的鸣笛声后,一支羽箭射向了桥上的铁鹤,待众人定睛望去,却发现连箭簇上的雕翎竟都没入了铁鹤身中。敌军看见此般情形,哪里还有什么心情作战,争相撤退。拓跋思忠却不等大军会合,只带少量兵马追亡逐北。黄巢大军虽军心已乱,但毕竟人多势众,朱温在后方重新收拢军队后,见拓跋思忠孤军深入,率领本部兵马一拥上前,时间慢慢过去,敌军越来越多,拓跋思忠鏖战多时,身边的将士一一倒下,拓跋思忠体力也渐渐不支。可怜一员猛将,出道即巅峰,因立功心切,孤军深入,战死于疆场。
拓跋思恭接到拓跋思忠战死于疆场的消息后,强忍悲痛,而长安也久攻不下,联军士气低落,便率领军队后撤休整。
拓跋思恭撤离战场后,不再招惹叛军,但是叛军却开始主动进攻。中和元年(881年)十一月,自拓跋思恭三个月前从长安战场撤离后,一直没有大的战事发生。前来长安平叛的各藩镇军队,也失了锐气,开始迁延不前。各镇军队在长安组织的包围网渐渐退去,叛军将领孟楷腾出手来,乘机率部偷袭了拓跋思恭联军的驻地富平(今陕西富平),拓跋思恭仓促应战之下,大败而归,率领残部返回夏州。
注:以上所有图片来自纪录片《神秘的西夏》
![](https://img.haomeiwen.com/i3130464/ab719814c3349316.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