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由对遗失的梦的心碎到对重拾梦的心醉
钱东宇 李士金 马英婷 黄梦然
摘 要:一、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有学术价值;二、课堂生态实录,保持学生文字原貌,具体形象生动,为学界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历史、学生学习心理等提供真实史料;三、以传承圣贤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高等教育之本质目的。
关键词:教学改革 生态 圣贤文化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袁编云:“他们可以忍辱负重,赴汤蹈火,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2]上文在“赴汤蹈火”之后接着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难道“赴汤蹈火”不正是“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吗?2015年,李秀华发表“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研究综述”一文。该文云:王万岭发表《袁行霈先生主编(中国文学史)对戏曲形成的论述存在问题》一文,认为袁编《文学史》的论述混淆“戏剧”与“戏曲”的种属概念关系,误以种概念“戏剧”代称属概念“戏曲”,还直接用“宋代院本”概述宋代所有与戏剧表演有关的各种伎艺,会给读者形成院本产生于宋代的错误认识,使用“唐代变文、说唱诸宫调”的表述语句,会让读者产生唐代就已经出现“说唱诸官调”的错觉,文中“宋金对峙,南北阻隔,便出现了杂剧和南戏两种类型……分别在南方和北方臻于成熟”这样的表述颠倒了杂剧和南戏产生的地理位置,错误性质较严重。[3]
由对遗失的梦的心碎到对重拾梦的心醉
怀揣着崇敬与发自内心的喜爱,我坐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上,在李士金先生的引领下重新追寻着那个一直无法释怀的梦。这一次,我似乎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一种宗教场所才会有的奇特的神圣感,或许这就是语文的魅力,没有明确的某个特定的目的,更没有某种刻意地挖空心思、钻营取巧,而只有庄重和美好这一类美妙的字眼。它们带来心灵的充盈,带来不褪色的美好心情。重归于追随语文之路,换上了崭新的心境,重拾遗梦,轻装上阵。对语文的喜爱不亚于曾经,甚至胜于曾经,能让我说这前半句话的是在选择了大学语文这门课之后,后半句话是在上了语文课之后才领略到的。到了课堂上,李士金先生一开腔,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便是博闻强识,可以把语文的外延说的无边无际,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证实他的观点,实在佩服之极。从大学语文的定义讲起,为我们彰显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第一堂课的开端,后面的课学的很开心,由对遗失的梦的心碎到对重拾梦的心醉,值得庆幸的是,这段路走的不太长。大学语文课堂最具特色的是学习方法,开放得无拘无束,可以容纳任何一种思想。李士金先生的幽默风趣,旁征博引使得即使是对语文不怎么感兴趣的人,也没法儿做到漠不关心,虽然没积极发言,至少也是驻足观望。很开心沉溺于这种“发散”的氛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有利于主观创新思维的激发,没有考试的压迫,于兴趣中迸发的奇思妙想是难能可贵的思想财富。每个人的思想观点交织在一起,融会贯通,形成更全面的观点。加上老师的全面辩证的总结,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而言,对于社会尽量获得一个全局的观念,以后也能尽快的适应社会,更能应用于生活,这是语文课堂对同学的最现实的意义,也是对语文最现实的款待。(美院1303班钱东宇学号:081301047)第一次上大学语文的课,我很好奇也很期待。不知道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直到见到一个白胡子戴眼镜的老师,感觉到非常的有文化涵养。在这学期刚开始接触李士金的上课模式时,有点不适应,自从进入大学以来,课堂中的我们更多的是处在被动的角色,很少有像李士金老师的课堂这样的表达、展现自己的机会,我们在无形中被套上“中国式教育”的枷锁,但是李士金老师却打破了这种牢笼,他让我们自己学会赏析课文,学会找书本的错。不能一味的课本里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想,李士金老师的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与权力。慢慢地我们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并且每次上课之前每一位同学都会认真准备,上网查找与作品有关的知识,为的就是能够在课堂上展现最好的自己。每次课后同学们都会针对该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我们每个星期都要完成作业,与李老师同步,了解时事,或是赏析文章。渐渐地在他的课上,我们似乎摆脱了束缚,在我们看不见、感受不到的时候将自己放在了主角的位置。在这半年,我也看到了多面的的文人墨客的心思与呐喊。现在已经临近期末,我们的课也即将接近尾声,即使舍不得,也不得不舍得,但是在这样的时刻,最重要的还是要好好把握最后一次课的机会,好好准备,好好表现自己,也好好听老师讲他的人生哲学。(美院1303班马英婷学号:081301016)从第一节语文课开始我就被这个语文老师所吸引,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撮小山羊胡,颇有学者的风范,不是高大的身板却显得精神换发,挂在嘴角的微笑保持了一副平易近人的态度,朴素整洁的穿戴又透着些许严谨的作风。突然之间觉得这样老师的课一定不会枯燥无味。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映象最深的就是老师让我们在书中那些知名作家的文章里找错误,这是我一直以来学习过程中从未遇到过的教学方式,之后在老师的引申中我更知道了一些书中了解不到的知识或者故事 。同时老师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求学生涯都告知我们,再一次让我肃然起敬。能和如此知识渊博的老师沟通交流是多么幸福的事。老师说上善若水,老师说水不与万物争,但万物莫能与之争,老师说语文就是生活。……许多经典的观点和话语让我们终身收益。老师敢于对如今的教育体制提出质疑,并为我们描述了他心目中教育的桃花源,体现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态度。同样在课堂上也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热点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印证了他说语文就是生活的观点。老师的语文课注重培养我们的各种能力,交流更是他所注重的,一百多人的课堂,为了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老师让我们每个学生都能站起来与他交流,并说这样的时间花的很值,同时对于精彩的发言毫不吝啬夸赞之词,就这样我们总是感觉语文课的时间很短。大学语文课就要结束了,很高兴在最后能体会这样的课堂,能遇见这样的老师。但又很遗憾,我不知道但这也有可能是我们整个学生生涯的语文课结束。不管怎么说,感谢李士金老师,感谢这短短的十六次语文课。(美院1303班黄梦然 学号081301038)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化传承因为立场观点不同而对前人学术评价产生巨大差异。朱元璋登基的第二年(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诏天下立学十二条款的第一条:国家明经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行文者以典实纯正为主。康熙皇帝为熊锡履、李光地等编的《朱子全书》所作的序有云:虽圣人复起,必不能逾也。《戴东原集》卷九《与某书》云: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这是思想家戴震的想法。明太祖、康熙皇帝、戴震三个人的看法分为两类,前二人对程朱理学欣赏称赞,溢于言表,后一人对理学攻击不遗余力。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时,社会上一切恶性的东西,都不得不使人联系到理学,戴震说“后儒以理杀人”是不能作为对理学本质的论断的。理学被帝王重视是一件好事,但伟大的帝王是否理解理学到一定的地步是很难说的,也不能苛求。而理学的伟大并不能代替全国上下各色各样人的思想是可以肯定的。病态的阴险的争名夺利的人们,借理学之名行一己之私比比皆是,这个后果是无法避免的,但不是理学的责任。[4]
枫叶,为秋时最美参考文献: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李建业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139页。
[3]李秀华:袁编《中国文学史》教材研究综述,《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5年12期。
[4]参见李士金著《理学思想内涵精神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306-307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