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是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也算是高级知识分子吧。
记忆中,父亲除了工作,每隔几天值班、下班回家看书写论文,多余的时间就是不满意我们的学习成绩,打骂我们姐弟二人。
母亲也会经常值班,下班回家煮饭烧菜,饭桌上向我父亲告状我们在学校和家中的表现。父亲打骂我们时,她在床边织毛衣,时不时抬眼看我们一番,觉得火候差不多了,然后发出老好人的声音:“以后要乖了吧,承认自己的错误了吗?!”
通常,我们姐弟两都会连忙点头,忙着讨饶,父亲然后放下手中的木棍,拿起笔杆子去写他的论文了。
父亲在自己的行业内是屈指可数的佼佼者,经常发表很多的论文,有很多还得到国家级别的奖状;母亲当年的“临终关怀”课题研究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行业里,他们都是厉害的人才;可惜,家庭教育里他们却都是“庸才”。
母亲的告状,父亲的责骂,是我们姐弟两成长中的主旋律。
父母当年的教育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颗不满,愤恨,甚至敌视,还有厌学等等的种子逐渐在内心里发芽。
弟弟小我十岁,看到他的成长中面临比我跟过的暴力教育,我鼓起勇气对父亲说:不要这么对孩子说这样的话,这类的话会在我们内心生根的!
父亲笑着,不以为然地指着我的鼻子说:“以后,你的孩子你自己去教育!” 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也恰恰是这一幕的记忆成为我心中永远的心锚。
从此,我拒绝和父亲说话沟通长达6年;而弟弟最终成了他们日复一日口中的不学好的孩子,如今成年后,啃老不工作,让父母头痛不已。
儿子出生后,我开始翻看《卡尔威特的教育》,并把重点抄写下来,不断翻阅,就像血液透析一样,不断替换掉旧有的教育思维模式。
有意思的是,老天似乎挑选了一个特别不爱读书的孩子送给我,以便来检验我当年立下的誓言。
儿子幼年时,我的教育行为,堪称符合《正面管教》。
但是,这个孩子真的不喜欢读书,他只是喜欢听故事,但凡我用尽各种办法教他认字或者数学题目,他很快就能识别我的用意,然后告诉我:“我不想认,你教我做数学,我就是不做!”
儿子的回答,也让我看到了他的另一面,聪明且有明锐的觉察力。
我刻意去关注身边孩子爱读书的同事和朋友的教育,听下来,他们几乎都没有怎么用心教育孩子。
最夸张的是一个小我儿子两岁的男孩,我同事说:“这个孩子 是天天给我惊喜,他就是喜欢认字,就是喜欢看书。”
苍天啊,原来你是安插了这个小家伙来考验我的。
进入九年一贯制学校后,儿子的小学部班主任是个奇葩的老师,第一次家访对我儿子做出了“这个孩子傻乎乎”的评价;后要提出我给她帮她从香港带个手机;对我儿子实施冷暴力。。。
我就把这段经历当成我儿子的受挫训练,一路和班主任周旋,并陪着儿子成长。
终于,我忍无可忍,在儿子四年级时,罗列了老师的种种极为不妥的行为后,班主任对我儿子的关心逆转,儿子的信心和成绩也开始一路上扬。
进入国际高中后,不同的考核方式:考试分数+作业+表现(4:3:3)形式,尽管儿子的分数和成绩都不错,但是他日常的磨叽行为被老师留下不好的影响,差点被学校筛选掉。
得意于这次的“遗憾”,儿子也知道我的日常所言的确是金玉良言,对我日常的建议,接受度越来越高。
儿子终于取得了海外4所大学通知书,如今已留学一年。
在儿子的成长中,我不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关注孩子的德育和受挫能力以及应变思维。
带他走过10多个国家,去过欧洲发达国家,也去过印度发展中国家,还去过北朝鲜这种封闭国家。。。
在旅行路途中,孩子日常受到的各类教育都会集中体现。
在团队游中,和他人相处的待人接物方式;在自由行中,他的语言沟通和突发应变能力;在不同体制的国家中游走,所见所闻冲击着他的思想。。。
孩子这一系列的内在成长,我都陪伴在他的左右。
儿子在海外,赚到的第一笔打工钱,首先想到的是外婆和曾经帮助过他的长辈。
父亲已经过世,而母亲由衷地感叹:还是你的家庭教育是正确的呢!
对我而言,孩子懂得感恩,这才是对家长教育的最好的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