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能成其大)诗解创作 作者:李府钟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诗解如下:
做人办事 若从无私心 ,才能有所作为。
将大小事情的困难解决,
达到平安无事无悔。
贪欲有味看淡无味,如何取舍才对?
大事生于小,多事起于少;
要未雨绸缪,预防功亏一溃。
以德回报怨恨,宽容和谐社会。
将事情想得困难一些,
办起事来就容易到位。
但要成就一番大事,
切莫疏忽点滴细微。
天下复杂的难事,先从简易做起;
天下的大事成功,必从细小积累。
因为圣人不妄自称大,
知道刚强容易折碎。
所以能完成大业,可称居功至伟。
那些轻易承诺 ,言行十分虚伪;
必将失信寡助,丧失民心可悲。
很多容易之事,必多困难伴随;
因为圣人办事,将易事想得难几倍。
所以最终解决困难,化难为易事顺遂。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无为无败)诗解创作 作者:李府钟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诗解如下:
局面在安定之时,容易维持常态机构;
事变在没有征兆时出现,
容易产生不轨图谋。
脆弱的物质,容易稀释消解;
细微的东西,容易散失遗漏。
理事要在尚未发生之先控制局面,
治国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斩断源头。
合抱的大树,生于细小的幼苗;
九层的高台,起于基础的泥土。
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的第一步行走;
所有的作为与成功,
都建立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
过分的执着,会增加损失的风险;
三思而行,才能走出光明的大路。
因此,圣人崇尚无为的理念;
就不会成为失败的俘虏。
放弃执着,兼听则明;
就不会遭致损失轻浮。
民众办事,由于缺少恒心;
常常败在快要成功的时候。
如办事,始终保持当初的谨慎;
则不会让失败之事发生在前行的旅途。
圣人也有欲望,却能控制住欲望与不足。
不以高贵的身份独尊,
不稀罕难得的货物收购。
学习别人所没有学习的知识,
反复检讨,将大家易犯的过错补救;
以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规律,
不妄加人为干预,步步走向优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