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始前
早上赖床的时候,在手机上发现永澄老师把海比特训练营第一天上课的通知和材料发了过来,主题是“罗列习惯”。唔,这个神秘的训练营终于要开始了啊。
于是起床打开电脑,下载了《习惯定制手册》,初一看,就一页纸,好像一张简历,左边的矮胖的框框似乎是贴照片的,右边紧挨着一扁一宽的两条方框,好像是写姓名、籍贯和政治面貌之类的?只是这三个框框还都是空白一片。
下面两列写着“我想要养成的好习惯清单”和“我想要改正的坏习惯清单”。如果养成和改正了这些习惯,然后把改正的坏习惯的反面写下来,我想以后就可以都尽数添加到简历里去了。
这分明就是一张未来完美无缺的自己的简历嘛!每天早睡,不再赖床,读想读的书,写想写的文章,不再拖拉了,美哉!心里这么一想,这一天好像都有件喜事不断萦绕在心头,时不时想起来,美滋滋的。
一直到了晚上八点,训练营第一课开始。
罗列的目的
第一天的目的是“激活大象的力量”和“降低内部损耗”,我想起之前永澄老师说的大象就是我们的感性,于是有点不太理解。那意思不就是“激活感性的力量”? 可是感性的力量是什么呢?《象与骑象人》里有这么一段话:
柏拉图把理性比喻为控制桀骜不驯的马匹的马夫,但这可能有过度强调智慧及马夫力量之嫌。我认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的比喻更贴近达马西奥的研究结果:只有理性与情感携手合作,人才会表现出聪慧的行为,但是情绪(大象)仍负责绝大部分工作。
原来是这样,驯服马比起象来说更加容易,也更加依靠马夫的技艺。而象则不然,如果想要驯服大象,需要更加了解大象的习性,和大象合作。所以我们不能只是完全让理性来控制、压制感性——像是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那样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的,而是要认识感性的习性和喜好,和感性协作,挖掘感性的力量。
而另外一个目的“降低内部损耗”,和《Getting Things Done》中的一个观点相契合,那就是要把心里的所有ideas都写下来,这样才可以让心中无杂事,专注于当下。以前一直想做这个事情,但是只是开始了几次,记录了自己的ideas几天之后,便丢了。
希望接下来好好找到自己脑子里的那头“大象”,和它合作一下。
发现完美的自己-《习惯定制手册》
永澄老师让我们填写完手册之后,我看着这张写纸,浮想联翩。这不就是一张未来完美的自己的简历么!你的榜样其实就是你的名字;他们的才干和素养,只要养成习惯,也可以终归成为你的才干和素养;而那些最突出的三点素养,就是你的照片,你的门面,你的影响力。
所以在填写榜样的时候,也是一个探究内心的过程,发现那个完美的自己的过程。静心想想,我好像好久没有给自己树立过榜样了,自从小学的时候被周星驰的喜剧给逗乐了而把他设为偶像之后——那时候班里流行偶像,好像不给自己设一个偶像就会很丢人似的——我好像很久没有考虑过自己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了。
于是我想到了知行合一的王阳明,能够用简洁的英语词汇写成一本书的葛传槼、还有那个语言质朴却经常感人至深的季羡林,甚至还想到了《飘》里面的那个被故乡的人抛弃却又有勇有谋、聪明锐利、颇具洞察力的瑞特·巴特勒来。他们!是的,如果能糅合他们的这些优点,放在自己身上,将是多么完美。即使这只是一种包装,一种遥不可及的希冀,但不积跬步,何以致千里呢?只要想清楚了目标,去做完,拿出自己的作品就是了。
原来我的内心里一直期待变成这样的人,可是现在才发现,或者才有去认真考虑这个问题——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在这之前,我读过的,听过的,看过的,只是萦混的一团,随意地飘在我脑子里的某一处。而现在,好像看到了一丝光亮,就像是爬了很长的、黑魆魆的隧道,前面终于看到洞口了。不过这个洞口还很远,只是个亮点,我必须要吃饱喝足了,迈开已经痉挛的小腿,再往前,往前……
上课的过程虽然简单,工具虽然简单,但是让人回味无穷,非常期待下次的课,感谢永澄老师和幸福进化的每一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