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张德芬老师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源于上周读的武志红老师的《身体知道答案》。在那本书上,武志红老师引用了很多张德芬老师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的一些金句。忍不住又将这本书拿出来重新读了一遍。
再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转念,让已知变未知。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跟女主若凌一样处于非常迷茫的阶段。那时刚刚走出婚姻的牢笼,似有痛苦,亦有解脱,看到若凌最后选择离婚并过得很好的时候,似乎也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增添了一丝光明。但在当时好像并没有把这本书当做心灵小说来读,而只是有点看故事的感觉,打发时间而已,那么多的金句也没太大的感受!
但当我前几天跟朋友聊天,脱口而出:外面的世界没有别人,你看到的世界只是你想看到的,被朋友大赞有深度的时候,再看到武志红老师借用张德芬老师的话做引语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金句已是牢牢的刻在我心里。
可不是嘛,我们总是习以为常的做着一些事情,任由我们的思维执行着一套固有的程序。按部就班的过着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日子!
从小,我们便被赋予不同的身份,标签,期望,一层层,一道道遮住了真实的自己!为了这些不同的身份,标签和期望,我们努力的演绎着不同的角色,离真我越来越远,迷失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渐渐的我们变得不快乐,迷茫,麻木,似乎人生一眼就能望到头。
当内心开始冲突的时候,当厌倦了现在麻木的生活的时候,改变,这颗种子就开始慢慢破土了……
改变有的时候听起来有种波涛汹涌的感觉,但其实,我更喜欢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样子!不需要惊世骇俗,只是一个观念的转变,也许,整个世界就开始因你而变了!
再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转念,让已知变未知。这也是这次读书最大的收获:转念。一念之转,或者天堂,或者地狱!
在上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的课程时,也曾做过转念作业的练习:真的吗?真的吗?真的吗?三个看似一样的问题,回答起来,却一次比一次心虚!真的吗?我们看到的一定是真的吗?我们理解的一定是真的吗?对方一定是你认为的那样吗?或许真的是我们自己错了?转念,让我们有了觉察和反思。转念,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转念让我们知道当我们指控别人的时候,更多的是对自己的不认可。
试着改变自己吧,按着书中老人的方法,让自己慢慢的脱去那些身份,标签,期望,看看原来的自己(真我),看看那个被忽略了的未知的自己!
那个未知的自己,应该比已知的自己更精彩,更令人向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