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将语言分离出来的阅读是不求甚解的,比较肤浅的。事实上在文学写作中,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语言,什么时候都离不开语言;夸张一点说,语言在许多时候简直可以看作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语言差不多就是一切都饱含在语言中。
文雅一点说,文学的全部奥秘都是在文字的貌似沉默中完成和呈现的,文字当中隐藏了无尽的魔法。
文学作品的文字,比如小说的文字,自始至终都是沉默的。而正是这沉默里藏下了尖声大叫或欢呼雀跃,可它只能依赖阅读,让读者在心中去感受和还原——面对读者,这些文字一生都是孤立无援的,一生都在独自奋战。所以它的个体或群体必须是最优秀的最卓越的,这才能经得起孤独的考验,并且最争取得成功,获得胜利。
小说的虚构是无所不在的,但它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语言开始虚构。我们这里的语言虚构,指的是说话的方式,就是说,小说的语言就像小说的故事和人物一样,不是简单追求“生活的真实。”也等于说,作品中的人物说话的方式,更有描述和讲述的方式,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也就是说,说话的内容可以是虚构的,但说话的方式必须是和大家一致的。
小说的角色由于经历不同,文化教养不同,说话的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就算同一种职业的人,因为生活经历和性格的不同,也要表现出许多差别,所以说,说话方式必须是贴近人物身份的、专属于“这一个”的,这哪里还会容得下“虚构”?因此要学习他们的“说话方式”——越是像生活中的人物,小说就越成功。一般的文学理论也认为,文学作品贴近生活,首先要做到语言贴近。
小说语言是用来阅读,而不是朗读的,并且是独有的一种默读方式——不仅是叙述语言,即便是其中的人物对话,也要区别于朗读语言。这种语言深深地打上了沉默的烙印,作家个人的生命烙印,而且摩擦不去。这是一种心语方式,这种方式的形成,要经过很长的训练和探索阶段。
这种语言特别舒服,别有一种魅力,穿透力和感染力。全部的奥秘就在于作家使用了一种经过他自己虚构的、只用来在心中默读的特别的言说方式。原来小说语言的高明与拙劣,是否优秀,不是比谁更像生活中的人在说话,而是看谁把这种“心语”运用得更卓越。
原来,小说写作不能亦步亦趋地移植或模仿大众和社会语言,而只能是作家个人的说话方式。
小说写作(二)《小说坊八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