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全渠道统一推送小说我们的小说
怎么读小说----看看专业小说家怎么说

怎么读小说----看看专业小说家怎么说

作者: 没什么想说的噜啦啦噜啦啦 | 来源:发表于2017-07-21 00:39 被阅读97次

    我读的第二本关于小说的理论书籍是张炜所写的《小说坊八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之所以要提到出版社呢,是因为最近才开始意识到图书是一个产业,图书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出版社。既然喜欢小说这个东西,这些相关的图书产业也就顺带关注了。

    小说坊本来是香港浸会大学的一个文学活动,每年都会请一位华语作家来开讲座,旨在帮助青年作家提高写作能力。这本书就是根据山东作协主席张炜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的。不同于我看的上一本书主要介绍小说的结构,此本书大多是作者本身对于小说以及相关文学的思考。阴差阳错之间,刚好选了本进阶的书,不是再停留于小说干货阶段,而是从作者的思考当中解答了一些自己平常阅读小说时常遇到的而又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所以,我读这本书的感觉是非常爽的,就像老师面对面手把手帮我解决问题一般。当然,得到的答案越多,产生的疑问也就越多,同时引发的思考越多。这些新引发的思考,是促使我继续向深处探索的动力。

    接下来就来看看张炜老师带给了我们关于小说,关于文学的什么样的思考。

    语言表达是小说的基础

    关于文学语言的问题

    作者首先提到的语言的问题,而且将它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在作者看来,一个好的作家是需要语言的功底的。他对语言的要求是洗练,准确,干净,畅达,并且在这些上面还要更进一步,达到千变万化的状态,呈现一万个面目才行。其实对读者来说,好的语言确实能够第一时间吸引住眼球,我们也可以大致通过语言来判断一本书的好坏,这对我们减轻挑选书单的负担是有帮助的。

    小说的虚构是从语言就开始了

    作者还认为小说的语言是用来默读的而不适于用来朗读。这是因为一本小说中的语言是深深地打上了小说作者的烙印,是小说作者自己虚构的一种具有强烈个人印象的表达方式。

    作者的自尊与造句

    真正的小说家是极富有自尊的,他们不愿意使用别人使用过的词语,喜欢自己琢磨创造属于自己的句子。真正的作家不会赶媒体的潮流,因为文字最终的创作源泉是在作家那里,也不会反复使用自己的词语或句子。写作本来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作家不仅有发现新思想的责任,还要在最细微的语言细节上也要有创新,否则用来用去就那么几个词汇,自己看着烦,对于文学的进步也是致命的打击。

    语言表达中关于方言的讨论

    作者看重方言的作用,在此方面我不是很赞同。不是说方言不好,而是富有魅力的文字从来不分是否由方言表达。语言的选择肯定是来源于内容以及来源于体裁。让都市精英操一口口音浓重的方言始终感觉不对味,所以什么样的角色选用什么样的语言。只要是能表达人物性格的语言就是好语言。

    声韵与节奏同样是语言的一部分

    不得不说,我自己是很不注重语言的声韵与节奏的,因为没有受过古典语言的专业训练,自己平时也没有留意到这方面的问题,总想着,表达清楚了就好了,对自己语言的锤炼也没有要求。这个问题在后面会针对性地找学习方法,让自己的语言富有韵味是必须经历的。

    关于讲故事的几点忠告

    几种讲故事的方式

    作者同样论述了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在讲故事时间叙述的区别,传统小说是按事情的顺序从头到尾讲述,现代主义为追求创新就改变故事的时间叙述手法,甚至将一个故事打碎或者和其他故事掺和在一起。从看故事的角度来说增加了欣赏的难度,但在艺术层面却增加了耐读性,譬如现在的电影借助剪辑的手法,已经不满足于平实无奇如流水一般叙述事情了。因此,学习现代小说的创作,完全可以借鉴电影剪辑的手法,给故事换上一个外包装在形式上做到创新。现代小说的讲述方法已经发展到千奇百怪的程度,在阅读小说时因此要有意识地注意小说结构,在前人的劳动成果上面学习,了解越多越广,创新的机会也就越大。

    小说的边界在扩大

    在伟大作家努力追求新的讲述方式的时候,小说的边界也在不断扩大。小说越来越多地融入了诗歌,散文等其他文体地特点。由于小说强大的包容性,小说的边界可以说是无限的,这提供了个人无限的创作空间,应该对于后来的作家来说是一件好事。

    小说有两种节奏

    对于小说节奏的快慢问题,作者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说法。他认为是细节的转换才是决定作品节奏快慢的关键。通俗小说之所以读的快,是因为细节部分太苍白无力,支撑不了快速的情节转换,因此读者通过快速翻阅书籍来获得较快的文字行走速度。作者给小说赋予了两个节奏,内节奏和外节奏。如果纯文学外部直观故事的节奏转换过快,势必会影响内部节奏细节的描述,影响作品品质

    现代故事被压缩了吗

    作者将现代小说比喻为装满金银细软的大口袋和外部强劲将口袋连接到一起的钩子,将传统小说比喻为结构匀称环环相扣的铁链,想想来确实如此,我不禁惊叹起作者的洞察力了。

    人物是小说的核心

        一个好的小说人物能够给人带来持久的感动,我们可能都有亲身的例子就是就算小说已经看完了,我们对里面的人物的还是恋恋不忘,在一段时间内沉浸在小说中不能自拔。殊不知,小说家在创作的那段时间里也是围绕这个人物生活的。

    给人物说话的机会

    作者的思想或多或少会借由人物表达,但是作者与人物的绝对不是划等号的。在作品创作的初期可能需要作者扶持人物,而当前面的铺垫已经做好的时候,人物已经发展成熟的时候就不能由作者控制了。就算作者有自己的思想想要表达也不能随意控制他笔下的人物。所以作者与人物的关系更加像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子女一旦长大,做父母的就要学会放手让他们自由发展了,给人物充分的说话机会。

    塑造人物的两种倾向

    不同的作者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有两种倾向,一种是使人物简单化,好人就是好人,坏人一开始被定义为坏人就不能翻身,就像京剧中被服饰和脸谱定性的人物,一眼就可以看出好坏。这在传统小说中出现的比较多。到了现代,作家们越来越知道,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来区别。这就要求作者对于人性复杂性的掌握要透彻,因此对于作家对于人性洞察的能力越来越高才能写出饱满而真实的人物。

    人物多好还是少好

    作家写的小说中的人物的疏朗与拥挤不仅取决于小说篇幅的限制,还要受到作品的特点的影响。有的长篇小说通篇某几个人物着墨较多,而有的小说就写出了人物群像。这两种都可以说产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在写作的时候首先要问清自己想要写出什么样的小说,就可以适当安排人物登场了。有一个关于长篇小说的结构和人物比较形象的比喻,就是长篇小说的人物可以用大树来进行图解。顺口溜就是:“大枝亮堂堂,小枝闹嚷嚷。”比如红楼梦中对于不同世代人物的描写就适用于这个规则,像一棵大树般有生气,茂盛而又饱满。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通俗文学和纯文学在人物塑造不同的一点就是通俗小说为了方便流传对于人物的性格就会呈现平面化,就是会加强人物某个或者某些方面的特质。因为情节转换太快不能细细刻画人物,使得创造出来的人物只能从表面上看不能深究。而作为由单一作者创造的纯文学作品就成功地避免了这一点,因此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圆形的,有深度的,看上去既鲜明,又多了几分人性的神秘。

    作品写完之后还记得主题吗

    主题一般都在哪里

    我们在阅读一本小说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寻找作品的主题,但事实是一个小说中包含了很多事情,只要有心,仿佛什么主题都可以找到。所以我们要学会接受小说能够表达很多不同的主题,在欣赏的时候抱着这种态度就不容易走上单一的主题寻找道路。对于创作者来说,在写作小说的时候应该是有一个大致的目标的,否则下起笔来可能就没有信心。这个目标可能显而易见,可能藏在作家的心里某一个地方,只要有那个地方存在,作家就可以一心朝着那个方向写出作品,伴随着旁支侧桠的延伸,形成多个主题交织的局面。

    作者的世界观决定了作品的深度

    一个作家在动笔写作的时候,对于这个世界是有一个整体的认知的。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探知超乎一般人,这使得他们在不同的主题里面都显得游刃有余,不管是社会的,生命的,美学的,哲学的,历史的主题,其中必然包含了一些作家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一个好的作家是有表达欲望的,他们总是想通过作品发出自己的声音,让他们去做传声筒会让他们感到十分不舒服。每个作家都在顽强寻找自己的主题,他们在长期对世界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这种探索之旅是无休无止的,因此他们必须不断写作,从来不停止思考。

    作家就是那一群一写作起来就奋不顾身的人

    在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对于小说的热爱不仅体现在身体上奋不顾身,还有小说技法上的突破,甚至可以忘掉小说做法,在激烈的情感之下,与传统与旧的小说形式做挑战。《堂吉诃德》,《白鲸》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在写作之时就没有遵循那么多规则,他们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故事,就奋不顾身地写,尽管在专业作家看来某些局部是非常幼稚的,但并不影响它们在整体上还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主题是作家世界观的形成轨迹

    不可否认的是,作家的作品在一定时候不管是处于不得已或是紧跟潮流,都会流于为某个阶层服务。这个不是作家本身能够左右的,作品的流传与流行总得拥有一定的现实条件,如同现代画的遭遇一样。现代画在当初是不能够登大雅之堂的,直到掌握世界的大财团发现它的虚无和荒诞可以为他们所用也就慢慢接受了。有些时候作者需要做妥协,而在世界发展到探索阶段的时候,作家就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考了。在这种无尽的自我探索之中,就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世界观。

    好的主题融化在了语言,人物和故事之中

    想要欣赏一部好的小说,我们最该做的,是放松下来,享受作家娓娓道来的讲述。小说家使用的是个人语言,是一种特别的语调,我们只需要跟着他往前走就行了,去经历一次陶醉。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在心底生发出一些人生的感慨,一些联想。因为作者表达的思想,就在小说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总结和反思

        这第二篇文章是第一篇文章花费心思的两倍,并且此处还只是总结了作者关于小说本身的看法,后面还有关于小说写作方法的四讲,包括了小说的修改,小说中性格的秘密,作者关于写作训练的方法,以及关于文字的思考。由于这些东西属于小说周边了,写出来倒还乱了本文的结构,因此就不再写下去。待以后的专题中再提到。

    之所以说读这本书花心思,是因为本书并不是什么干货书,根据标题就可以提炼出作者的意思。反而本书对于小说本身的介绍淡化了,书中处处洋溢着作者对于小说的思考。基本上每一篇每一段都有作者独到的看法,提炼的时候都舍不得删掉。并且对于作者的思路还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才可以跟得上,作者举出的例子也要快速转动脑袋回想以前读名著时候的感受。因此此书阅读的时候是拥有极大的快感的,苦的就是细读,仔细理解,完全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才能化为自己的语言,把一篇文章浓缩成一句长长的话。虽说过程挺苦,但是看到自己写下的文字还是很欣慰的。这篇文章基本上都是我自己总结出来的句子,不像第一篇中大量引用原书的话,这也是我自己一个小小的进步吧。

    本书每个篇章后面还有一些题外的文章,也写的很棒,要是全部总结就太冗长了,但是真的很有道理,值得一读。

    文学真的是一条很苦的路,如果不是抱有极大的兴趣很有可能不能坚持下来。现在娱乐的东西那么多,绚丽的影视世界,一目了然的漫画作品,刺激的游戏都在不断吸引我们的眼球。但是我们却把爱好放在了文字上面,这些就是一个个方块字而已呀,比不得直接的图像画面对我们的视觉冲击力大,但我们坚守的理由是什么。文字对于我而言,是艺术的源头,是想象力的激活器。正因为它除了文字的排列一无所有,所以才包含了一切的可能,这一切的可能需要我们自己去构造。没有画面,我们根据自己的感觉构造画面,没有具体的人物,反而不会使我们对于人物的美好向往固化。文字世界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我们心中的世界是怎么样,文字描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没错,我就是享受这种自由自在不被人牵制的感觉。这是我热爱文字的理由。

    再谈谈关于读后感的写作,我自己本身是非常不满意这种总结方式的。没有自己的特点不说,阅读写作效率还十分之低。但是有总比没有强吧,不及时总结下来,这些知识很快就不是我的了。之后可能会尝试一些有技巧的记笔记方法,例如做思维导图什么的,提高阅读与记忆的效率。

    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做出些什么,但我还是会很开心地做下去,因为我有了自己的方向与目标,这让我在最平淡的日子里都能有一个热切的盼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么读小说----看看专业小说家怎么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ls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