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石成金的“魔杖”有感
刘海涛老师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以《一错再错》的写作过程为例讲述了微型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典型化的具象组合”这根“魔杖”的点石成金的作用。
一个1969年文革时期“苏修好”的故事素材放置了多年,和另一个1988年听到的故事“不够条件”的素材合并在一起,经过加工改造写成了《一错再错》。
而孙春平老师则是以女儿大学宿舍里分大枣的故事,和晚年的奶奶扒瓜子的故事组合到一起,写成了《讲究》一文。
刘老师认为,微型小说创作从素材到题材的运思和写作的过程,无论是分解、组合的想象,还是虚构的典型化,他们都是把许多分解的材料、想象的材料、虚构的材料汇集到一个特定的"个别具象"——有原形意味的"苏姓工人"——他的个性,他的胸怀,他的情志都被"具象化"。这一个特定的有原型、有虚构的独特的工人形象却能概括那个时代的同一类人、同一群人。这个从素材到题材的过程就是用"典型化的具象组合"这根"魔杖"给点石成金了。
感悟:我试着具象组合了,但是环扣街接出了问题。一篇文下来云里雾里,把人说蒙了。
过渡细节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