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若干的小说,有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有些看了欲罢不能,有些看了忍俊不禁,有些看了味同嚼蜡。却从未站在文学的角度去欣赏,只是一个看客罢了。当自己拿起笔来,想以小说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时,却发观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小说,好也罢,坏也罢,自己竟然老虎啃天,无处下嘴。只能如婴儿一般从呀呀学语走起。
读了张炜老师的《小说坊八讲》,有了一点点进步,思维方式有所改观,如小说的主题。
文学艺术总是殊途同归,学诗歌时老师一再强调:留白,留白……好长一段时间处于懵懂状态;今天又读小说的写作,老师同样提到留白。
文中提到文革前后的文学作品为了社会的功利性,作家们将“主题”推到了第一线,强调作品的实用性,主题非常浅显,一下子推到小说的表面。导致小说的多种可能性,多种诠释空间,都被简化和省略了,从而显得肤浅。文学作品应有的含蓄性和立体感消失了,这种伤害对于小说艺术是致命的。
“主题”藏在作者心里,有时也可能藏在意识深处——那是连作者本人都难以察觉的一个角落。老师认为小说的思想是自然流露出来的,而不是作者自己的发言。好的作家不会当传声筒,他会在作品中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在某部作品里可能只是诠释一个局部、一个侧面,而在另一部作品里也可能又会发生变化,以新面貌出现。但他是质朴和诚实的拥抱或拒斥这个时代,他与这个时代的关系都表现和概括在所有文字中了。因此,越是杰出的作家作品,其主题就越难以把握——一百个读者会读出一百个“主题”。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会读出不同的“主题”。
一部小说,让“人物”来说来做,只要他的所思所行,一举一动都是活生生的,能在真实世界里打动人、改变人、造成心灵冲击。那么一些倾向和意绪就渗透出来,引起共鸣。
质朴诚实的写作,让文中的人物去说去做,打动自己,感动读者,则文成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