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走兴平 文心寄三秦
----读著名作家张俊彪《兴平三日》
作者|段小芸
张俊彪浓墨重彩,激情澎湃抒写《兴平三日》。他的文风和笔墨,情思和境界,胸襟和格局,让你充分感受到何为大手笔?何为大家风范?何为人文情怀?何为文化人的使命和担当?
张俊彪这篇散文游记,把自己在兴平三日耳闻目睹、细心观察、亲身体验及用心感悟的全过程,通过自己一支五彩斑斓的画笔,一颗柔美多情的文心充分展现出来,热情洋溢地讴歌兴平的历史变迁、改革开放成果及在新时代取得波澜壮阔的辉煌成就。
他不吝翰墨,尽情挥洒,满怀喜悦和热情洋溢地礼赞,让我们领略到新兴平、新旬邑、新礼泉、新咸阳以及新陕西的一幅幅瑰丽斑斓的新时代画卷。
张俊彪这篇散文《兴平三日》,洋洋洒洒上万言,蔚为壮观。情真意切,娓娓道来。文章既像散文,又像随笔,更像故事和小说,引人入胜。同时,又兼具评论色彩。屏住呼吸,一口气读完,直呼过瘾,发自肺腑地赞叹,其文采斐然,文笔精妙,实乃行家高手可为。
作者写景、抒情和议论三者紧密结合,情景交融,洋洋大观。有理有据,游刃有余,情丝万缕。把一腔挚爱倾注笔端,如行云流水般潇洒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一路读来,令人心潮起伏,深受感染。紧随作者紧锣密鼓的步履行踪,忽南忽北,一路前行,一路向阳,一路向暖。
作者通过自然景色描写、语言叙述、场景变幻、有趣情节、紧密节奏和人物故事的脉搏,一步一景,景随步移,景景新鲜,处处可爱。时而欣喜,时而惊奇、时而兴奋,时而放松。宛若一幅优美动人的风景画,看得人津津有味,惹得人眼花缭乱。乐此不乏,美不胜收,心旷神怡。
这篇文章所描绘的图景,像《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色彩缤纷,应有尽有。有自然景物的形象描写,有生动鲜活的各色人物,有场景,有故事情节;有诱人的特色民俗美食,有飘香的泾阳茯茶,有香气扑鼻的羊肉泡馍;有文学知识讲座,有大剧院欣赏画作;有黄宫山道教文化传承;有拜望名作家,有探访病中老友;有彰显人民公仆勤勉务实、励精图治、不忘初心、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一切点点滴滴,汇聚成一股股涓涓细流,浸润着读者的心田。
欣赏品读张俊彪这篇散文,令人心生钦佩。在我看来,是一种标准的散文文体写法,这篇堪称散文写作的典范。文章从结构上分为五大部分。分别是引文、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等行踪及归纳总结。文章结构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全文各部分既单列叙述,又浑然天成,密不可分,相互关联。实乃是一篇耐人寻味的散文佳作。
这篇文章立意高远,主旨鲜明,文辞畅达,文笔优美,宛若一幅幅美丽多彩的三秦城市风情画卷,徐徐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张俊彪的老朋友贺建权,在兴平市委书记任内,大刀阔斧,锐意进取,兴平百业兴隆,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在贺建权热情周到、事无巨细的精心安排下,张俊彪一行三日的兴平游览,紧张有序,轻松愉快,又绕有兴致。
在游览兴平原来的垃圾场,如今已变成了一个城市公园时。看到人们在公园休闲娱乐,运动健身的情形,看到公园花红草绿,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从热闹的兴平马拉松赛事中,张俊彪欣喜地看到兴平的发展和变化。他感慨万千,倍感欣慰,从而深深地感受到兴平这座城市所焕发出一股新的青春活力和激情。
“太阳下的黄山宫一派庄严肃穆,红门灰瓦,青松翠柏,神光普照,仙气缭绕,一如神地仙境。”
作者对黄山宫的自然景物描写,十分精彩,出神入化,一派祥瑞福运的景象。他们受到陈信泉、道号朴真道长的热情接待。
道长视张俊彪为贵人。可见张俊彪的为文风采和人格魅力。
他们兴致勃勃地欣赏唐皇帝玄宗手植的千年古槐。每到春天,古槐都会生发出新枝。花开时,繁花似锦,香飘天外,远近数十里地皆可闻到槐花浓郁芬芳的香气。古槐浓荫,护佑着兴平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
张俊彪在玉皇大帝大殿前为黎明百姓祈福:祈祷国泰民安,政通人和,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他的一颗善心大爱、殷殷深情,令人钦佩而感怀。
兴平的黄山宫是道教圣地,也是皇家道场。它不仅仅是一座庙宇,它是道文化的起源地,香火绵延了2200多年。相传为道教祖师,老子李耳在黄山宫布道修持。它承载着几千年来人们的文化信仰,这里是名副其实的“福天洞地悟人生”的宁静之处。
道教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弘扬道教文化,也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其寓意深远。
张俊彪在此处,用️笔墨较多。他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地描写,彰显了他对老子道教文化的崇尚和礼敬之情,也让读者领略了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说明兴平是一个风水宝地,人杰地灵。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是兴平市的一张靓丽名片。多年来,在周边地域,名气很大,极其兴盛。人们逢年过节,驱车争相前往。街道两旁,人山人海,摩肩擦踵。货品丰富,琳琅满目,品种繁多,热闹非凡。人们观赏胜景,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实为一件美事和乐事。
马嵬驿民俗文化村,多年前,我也曾游玩过一次。人流汹涌澎湃,场面十分壮观。各种美食都想亲口品尝一遍,但实在是吃不过来。人们说,吃了马嵬驿特色小镇的小吃,就等于吃遍了老陕的特色美食。此言毫不夸张。
兴平当地老百姓也因为这个特色小镇,他们的钱袋子渐渐地鼓了起来。特色民俗村带动了一方老百姓走上富裕的小康之路,这是当地政府为老百姓办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
阎纲先生在当代文学史上,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散文家,也是一位资深编辑,为中国文学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俊彪在拜望阎纲先生时,他这样描写:“他晚年极其消瘦,几乎是皮包骨头,但身高体轻,精神极佳,仿佛陕西特有的华山奇峰一样峻峭凸兀,万仞坚石,千秋挺立,经风雨,砺雷电,坚不可摧,韧不可折,一副铮铮铁骨,满腔朗朗豪气,一生也不失做一回陕西汉子的文人风骨。”
张俊彪描摹形象生动,力透纸背。寥寥数笔,写出了阎纲先生的精气神和他傲岸凛然的文人风骨。像华山雄峰一样,巍然屹立。
两人见面,握手寒暄,亲密无间,相谈甚欢。阎纲先生在谈到给昭陵博物馆的楹联是这样写的:
“昭陵神骏百战惊风雨平隋乱赢得九州同颂;
贞观盛世四方觐朝贺治致功换来天下康宁。”
阎纲先生说:“上联边款:癸卯年秋月;下联落款:九十二岁阎纲撰文书丹。”
大才子,大手笔!阎纲先生老当益壮,风采魅力不减当年。
阎纲先生接着说:“前几年,我帮礼泉校勘出版了《礼泉县志》,去年又审编出版了《礼泉文库》,还出版了我个人的作品集《我还活着》,今年准备出版我的另一本作品集《我在场》,今天就全部完稿了。”
阎刚先生已经90多岁高龄了,还在为家乡的文学事业操劳奔波,竭尽全力,贡献着自己的才华,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还在笔耕不辍,认真读书、写作和出书,忙得不亦乐乎,又乐在其中。
与阎纲老先生相比,我们是如此的年轻,如此的充满朝气和活力。与九十多岁高龄的阎纲老先生相比,你还敢说自己老了吗?!
实乃不敢。我辈惟有珍惜韶华,每日精进。
阎纲先生是陕西乃至全国文学界的宝贵人才。神仙保佑他长命百岁,颐养天年。
步履匆匆,人随车走。张俊彪一行又来到了咸阳,探望躺在病床上的文学评论家、霍松林得意门生韩梅村教授。韩梅村孜孜不倦、克勤克己研究张俊彪文学作品多年,为他写过《张俊彪论》这部著作,对张俊彪的文品及人格十分钦佩,一往情深。
如今他久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张俊彪看了心里十分酸楚,但又不知能为老友做些什么,只能为他掬一把同情的泪。
张俊彪有一颗大慈大悲的菩萨心肠,常怀感恩之心。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只要有恩于他的人,帮助过他的人,他永远不会忘记。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历久弥新。
兴平文物古迹丰富,物宝天华,人杰地灵 ,在这块神奇而广袤的土地上,可大展宏图,大有作为。
兴平之所以连续多年被评为陕西省经济发展十强县(2022年十强排在第一位),靠得就是几位领导班子的高水平,大手笔,善谋划,敢作为。他们思想解放,视野开阔,几大班子团结协作,齐心协力,带领广大兴平人民实干苦干出来的,因此老百姓的日子才过得红红火火,幸福指数高。
近年来,兴平的发展变化很大。正如文中所言:“兴平这些年,从旧城改造,到招商引资;从城乡旅游兴起,到城市文化发展步伐加快;从文化繁荣,到人才队伍初具规模;从农耕文明,到商品文明;从工业文明,到现代化文明……这些年的跨越式发展,兴平五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处处都有新气象,关键是群众普遍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诚然,进入新时代,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步入了历史的快车道,城市建设展现出新姿态、新面貌、新作为、新风采,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张俊彪有一颗素心、一颗佛心、一颗爱心。无论他走到哪里,哪里的一切风土人情、城乡巨变、人物万象、山川变化等,在他的眼中,都是可爱的,多彩的,明媚的,美好的,极其富有生命力的。在他的心中,没有不美的风物,没有不美的景致。
张俊彪老当益壮,志存高远,奋发向上,不负韶华的精气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致敬!
我想,《兴平三日》,也是一幅斑斓锦绣的兴平胜景图。
兴平凭借张俊彪彩笔绘就的这篇《兴平三日》美文,一定会使自己城市的知名度更加响亮而高亢,更加靓丽而多彩。
共同祝愿兴平、旬邑、礼泉、咸阳、陕西等三秦大地,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扬帆奋楫启新程,赓续前行谱新篇,尽情抒写更加美丽多姿的新时代画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