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联合发起的"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中,首度推出"5125"健康生活理念。
建议市民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发呆时间;每天运动1小时、掌握1项运动技巧和加入1个运动社群;按照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摄入25种以上食物,做到膳食多样化。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计划中,把每天建议发呆5分钟的建议放在了首位,可见目前卫生健康官方对此问题的重视。
2
发呆有什么好处?
支持者说,发呆是一种自发的入静行为,对身心健康大有裨益。人在放松入静后,人的脑电活动以α波为主,在这种脑电波活动下,人会感到放松舒适。既是原因,也是结果。
特别是中间阿尔法波9赫兹到12赫兹能够促进灵感产生,加速信息收集,增强记忆力。当大脑充满α波时候,人的意识活动明显受到抑制,无法进行逻辑思维和推理活动,大脑凭直觉和灵感想象等接收和传递信息,让人更富有创造力。
发呆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会引起机体的松弛反应,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普遍降低。心脏泵血量降低,心跳减弱,血压下降,机体耗氧量减少,新陈代谢水平降低,可以促进合成代谢及有关激素的分泌。一定水平的入静之后,会产生深度的放松。
经常主动处于发呆状态,引起机体有意识松弛,可以使机体的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活动维持在一个较好的平衡状态,有利于对抗各种应激状态反应,可以提高机体应急弹性恢复能力。还可以潜移默化改变性格,让身心健康。
3
发呆有主动发呆和被动发呆。
主动发呆是有意识在快节奏生活的空间间隙,给自己主动训练发呆的意识,管理身心健康。被动发呆,是注意力不集中,是精神短暂从当下梦游或者心不在焉。经常被动发呆,经常白日梦,是一种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毛病,严重者需要治疗。
对于学业繁重的学生,职场压力大的精英白领,或者是家庭负担重的中年支柱,需要锻炼主动发呆的能力。片刻的主动发呆,就像是对一个高速运转的大脑按下暂停键,让大脑的道短暂的缓冲,补给消耗殆尽的生活激情。
主动发呆可以利用任何碎片化的时间,比如上班乘坐公交路上,一个任务结束后另一个任务之间的空当零星时间。只要发呆不影响下来的工作,就可以。在厨房煮菜做饭时间,开车等红灯时间等等,则不能主动或者被动发呆。
发呆姿势不限,任何方式只要进入状态即可。有的人是短暂打盹,有的人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有的人是远眺。
主动发呆可以配合有意识的呼吸训练。呼吸要注意深慢细长,缓缓而行,也可以训练腹式呼吸,体会一呼一吸之间腹部和身体的器官震颤。
4
历史上经常有发呆的故事。
庄子经常发呆,梦见蝴蝶,使自己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现在是醒着还是在梦里?庄子的发呆,写成了《逍遥游》和《南华经》。
门捷列夫发呆,是科学家的发呆。当时门捷列夫苦思化学元素苯的结构,百思不得一解。困顿之中,索性睡过去。睡梦中梦见一只眼镜蛇绕着篝火跳舞,把身体成环状。醒来,电石火花,灵光闪现,苯的结构环状出现了。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比喻人生事业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许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困顿难解。索性放下,不再纠结,给自己一个放松的空间,去主动发呆。让直觉来发挥创造力,带你找到那把解决问题的钥匙。
当然,没有前面的苦思不解,光是指望发呆去解决问题是徒劳的。因为,你在尝试了各种路径之后,才具备了直觉介入的基础。如果没有前面的尝试,直觉无从下手。
5
最近哈佛大学有篇文章,是研究关于幸福感与发呆之间的关系。
以前的研究,关于发呆的好处,由于环境条件的有限,参与者需要佩戴大脑成像设备,只能是在实验室进行。所以,关于发呆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实验室内的环境条件下。
如果离开实验室,到了显示真实的环境中,会怎么样?我们知道,实验室和现实还是会有偏差的,这个偏差有多大?
哈佛大学的研究,说明发呆之后,人的幸福感是降低的。理由是,幸福感是一种当下的体验,需要你注意力参与,需要你的触觉嗅觉去感知。你心不在焉了,幸福感觉也就降低了。
当然,这项研究,没有考究主动发呆和被动发呆的区分。
实际上,主动发呆和被动都只是用于舒缓的一种方式而已,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学会管理改善日常生活节奏、工作压力、负面情绪等主要因素。
尤其对于长期压力过大满负荷工作者来说,要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充分认识自身的性格特点,扬长避短,客观评价自己,避免主观要求过高以及对所处环境的期望过高,偏离实际,学会活在当下,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加强人际交往,学会倾诉,培养一些业余爱好,适时宣泄不良情绪,有意识地减轻工作压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