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关于犯罪题材的影视作品是越来越多,光是以“嫌疑人”命名的影片就有好几部。除了几年前的《最佳嫌疑人》、《嫌疑人之长夜将近》、《嫌疑人X的献身》外,还有今年9月份才上映的《第八个嫌疑人》,以及11月新上映的《拯救嫌疑人》。真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更多的“嫌疑人”出现在大银幕上?
见多了这类以“嫌疑人”命名的影片,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那些非原创作品,讲的本来就是别人的故事,还在取名上如此草率跟风,缺乏技术含量,很容易被口味挑剔的观众选择性忽视。
我本来光看《拯救嫌疑人》的片名,对电影没什么兴趣,但对主要演员确实有好感,张小斐、惠英红都是表现突出的实力派,她俩合作演出的电影,能差到哪儿去?毕竟好电影离不开好演员。
这部电影和《误杀》一样,是以东南亚国家为故事背景的翻拍作品。因为题材敏感,涉及暴力、贪腐情节较多,为了避免删减和过审,它们只能讲别人家的“丑事”——要是像《坚如磐石》一样大胆曝光自家的“丑事”,就得接受删减和改编,甚至推迟上映好几年(能上映还算幸运的)。
和我的预期一样,张小斐和惠英红塑造的母亲形象不仅个性鲜明、情感细腻,而且敢爱敢恨、敢做敢当。作为单亲妈妈,女儿对她们来说,既是容易受到伤害的软肋,也是承受生活中各种压力和痛苦的盔甲。
同样符合我预期的,还有影片的叙事逻辑不如它翻拍的韩国电影严谨细致。不少反转情节设置得简单粗暴,给我的感觉就是为了反转而反转,有的情节甚至过于夸张——比如努力找寻真相的主角可以从被引燃后爆炸的汽车中死里逃生;又比如假装无辜的坏人即便被铁棒打断腿,接连被捅数刀,甚至一只脚被卷进绞肉机,也没有什么生命危险。
影片虽然以东南亚国家为背景,但主要演员的口音各不相同,有的演员讲的是台湾普通话,有的演员讲的是北京普通话,还有的演员讲的是香港普通话。并且影片中出现了不少肤色各异的外国人,也许是为了强调故事发生的国际化背景吧。
和口音、人种一样杂乱的还有影片想要表达的主题。不仅包括女性的自我意识和母爱的牺牲精神,而且包括贪污腐败对司法公正的影响,以及网络暴力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如果要进一步引伸的话,还包括了单亲家庭的亲子关系、以暴制暴对法治底线的挑战等多元化主题。
一部以悬疑反转为主的电影,在打情感牌的同时,还包含那么多社会热点问题,从商业运作的角度来说,确实容易引起市场的关注和追捧(电影上映才几天,票房就破了2亿)。
但从电影的质感和内涵来看,却比较单薄和肤浅——生拉硬扯一堆主题,既没有分清主次和轻重,也没有融会贯通。以致于给人的印象就是模模糊糊的,好像什么都说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说清楚。
不过作为商业大片,影片的完成度倒是相当高,不仅视听效果一流,情节跌宕起伏,而且煽情手段克制高明,情感拿捏十分到位,容易让人产生共鸣。
看完电影,我印象最深的台词就是张小斐、惠英红饰演的角色在交谈的时候提到孩子既是软肋,也是盔甲。出于保护女儿和为女儿报仇的不同目的,两位母亲通过自己远超常人的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为母则刚的一面。
其实那个脑子不清醒的私生子也是检察长的软肋。为了让儿子摆脱嫌疑人的身份,父亲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力伪造出境纪录,销毁对儿子不利的证据,甚至还敢杀人灭口。这位一心保护儿子的检察长,最后却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从电影所展示的故事情节来看,两位母亲和检察长一样,为孩子不顾一切,为孩子铤而走险,甚至为孩子违反法律。在我看来,爱和伤害就是他们最大的软肋。
如果一个人以爱的名义去报复别人或者挑战法律的底线,只会给自己增加更多的软肋,付出更大的代价。
并且在法制社会,使用以暴制暴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制造更多的问题,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毕竟一个人有软肋并不是什么坏事,更不是纵容自己干坏事的理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