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作为教师,花大量的时间评职称有意义吗?
相信很多一线的老师都会说:没有意义,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导致同事之间的不公平竞争和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越来越多的老师认为,把时间花在为评职称准备的事情上,与原本开心做教师的初心发生了背离,不再把当老师当做一件快乐的事情,反而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获得一定的报酬。
对,就是报酬。很多人认为,要不是评职称对工资没有关系,或许很多人就不会关心这件事,只需要开心的上好自己的那堂课,经营好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当然也有不在乎那点钱,可是还有面子的问题,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差距,当身边的同龄人一个个的通过了高级评审,而自己依然停留在一级的时候,内心的不平衡感会让自己无法坦然地面对这一切。
一、评职称究竟是为了啥?
身边不少老师异口同声地说:为了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什么是想过的生活?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不用为了优质课评选之类,弄一些表面花哨的形式,却缺乏实质的教学内容;可以任性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再也不用为了让同行在民主测评中给自己多投一票,而不敢流露出一丝的不满;可以在授完课、备好课之后,来一个自由户外短途行,欣赏春天的花、夏天的的水、秋天的叶、冬天的雪,再也不必计较必须坐班,时刻等待签到的时间点,就为了积分时不被多扣那么几分。
说白了,职称评定限制了老师们的身心自由,让老师们带着镣铐在表演,失去了本真,失去了灵魂,成为一个出卖自尊的跳梁小丑。
所以很多老师在评职称的过程中,心灵扭曲、阴暗,一旦职称评定过之后,彻底地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放纵自我,不负责任,缺乏了工作的积极性。
很多人认为,好不容易评过了职称,再也不受学校的规章制度、成绩考核、学生评教的影响,也就不需要再认真工作了,课随便上,作业干脆就不布置,反正谁也不能剥夺了高级的待遇。
二、我们在评职称的过程中都丢失了什么?
每年到学期末的时候,作为班主任的我,都要提醒学生,给老师评教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以一颗宽容的心去理解老师的辛苦。尽管话语很含蓄,可是学生都知道,是要他们造假。
我当然知道,让学生造假,是在学生心灵上投下了一道黑影,影响了他们对世界的善良、公正的认知,可是我必须让他们说假话。一旦因为自己的学生给任课老师打了一个很低的分数,尽管是客观的反应,但是有些任课老师,看到自己的分数,想到职称评定时,积分的靠后,会把怨气发泄到学生的身上,带着情绪给学生上课,效果自然好不到哪里。而且他们还会认为是班主任在背后捣鬼,或者是班主任教导无方,以后的搭伴授课就成问题。
因此,为了老师的利益和同事的相处,我不得不违心地让学生给出一个很高的分数。
为了在评定中获得一个好的分数,丧失自尊,不择手段是必须的。
职称评定中,除了硬件积分之外,很多学校都有民主测评。但事实是,民主流于形式,成了拉帮结派,请吃送礼。
既然是民主,就是认为打分;既然人为打分,主观因素太多,个人好恶,权钱交易自然可能滋生。
一些老师为了让领导给自己打个高分,即使领导的指示有不公正或者是不合理的地方,也不敢反驳,更不敢回绝,就怕被扣上一个不尊敬领导的大帽子。
为了让同事给自己打个高分,平时请客吃饭,关键时候更是一桌又一桌的请着,最后就成了不是拼谁工作的认真度,而是谁请得客多,请得人多,谁的朋友多。
当所谓的“能力高就是情商高”成为评职称中的一条铁律时,很多人会为了评审,蝇营狗苟,精力的关注点放在经营个人的人际关系上,内心的一方清净之地早已污浊不堪。
为了评定职称,大量的时间用来研究职称评定的条件,为了积条件而工作,把教学的真正意义“教学育人”抛之脑后。
很多人辛辛苦苦积累了好长时间的条件,总算按资排辈轮到自己,结果政策变了,所有的心血化为泡影。只好从头再来,继续为评审准备东西。
原来的论文是必须项,很多老师为了评审,平时注重收集一些素材,写成稿子,发表之后,获得一定的物质报酬,又可以积累条件,一举两得。可是突然之间改成了课题之类的必须项,因为很多不切实际的因素,让原本促进老师做研究性教师的初衷成为造假的必经之路。
就像大学教授搞一个研究一样,可能终其一生,也只能研究出一项发明。现在动不动就要老师有所创新,每个老师都创新,才可能通过课题评选。即使不是造假,是实践总结,可是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验证,如何证明它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不同的老师都要课题创新,让学生左右为难,一种方法怎能成为常态?
当学校无法提供硬件等条件时,所谓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就成了一纸空谈。化学老师要综合实践,研究水资源的污染情况,可是学校压根儿就没有实验条件,又能得出什么结论?为了参评,东找一句,西凑一句,形成一个厚厚的报号,只要一交就好,反正没有几个人认真看。评委也知道,但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否则,老师怎么能积够条件?评审费交了,事情就好办了。
当造假成为常态,内心对教学的专注就逐渐下降。当课题之类成为负担,研究性教师也就成为空谈。当兴趣变成负担,老师的积极性自然会减弱。
三、为了评审,我们变得很丑陋。
张老师是学校的老教师,参评多年,一直没能通过。当自己五六岁的同事和自己竞争一个名额的时候,她内心的失衡心态终于爆发。在硬件和软件都不占上风的情况下,她偏激的选择了卧轨自杀来威胁领导。尽管领导迫于压力,同事迫于同情,最终她得以通过,可是小城藏不住事。这件因为评职称闹出的笑话,迅速地传遍全程。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是学生评论的话题。
张老师通过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职称评定,可是当她走在校园里,学生在她背后议论纷纷,同事对她避而远之,让她明白,比职称评定更可怕的是人的看法。
一旦他人对你形成定论,内心的执着就很难以改变。标签一旦贴上,就像古时脸上刻字的刑罚,即使你努力在改变,也无人去关心。
四、不合理的规定,让老师们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
有一句话是”年轻的时候,拿命挣钱;年老的时候,拿钱救命“。教师职称评定就是:未评职称的时候,拼命工作;通过职称评定的时候,彻底放松。
教师行业是一个按字论辈的行业,很多学校的评审条件都有,职龄和教龄的积分,而且学校考虑到老教师的困难,这部分的分数相当高。
所以一部分老师看得开,平时闲散自由,不认真工作,专注为自己挣点私钱。反正年限积够了,过个职称分分秒秒的事情。即使年轻人累死累活,对教育怀揣梦想和激情,在职龄和教龄面前望而却步。这极大地挫伤了年轻教师的积极性。
粥少僧多,上级部门给的奖励总是有数的,想要的人又太多。”爱哭的小孩有奶吃“,经常在领导面前诉苦喊委屈的老师,总是最先被领导想起,一些奖励压根没有对外公布,就已经被某些人内定了。或者是家里人背景强大,去上级部门专门要奖励,带帽下达。说什么这个模范不给谁,就取消。毫不考虑公平之言。
当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有建树的人才,而是职称评定,增加工资,教育的意义就所剩无几!
当教师的工资无法维护老师的尊严,教育的说服力就荡然无存!
当职称评定的条件越来越苛刻,老师们尊严摔成碎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