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世界小,陕科大
拥抱陈炉--陕西科技大学“万乡耕新”实践团​用专业改造民居

拥抱陈炉--陕西科技大学“万乡耕新”实践团​用专业改造民居

作者: 静心小溪 | 来源:发表于2018-07-29 17:54 被阅读0次

    “过去的历史中,陈炉人为古老的陶瓷烧造历史而骄傲,如今他们也为陈炉这个写实的地名而骄傲了。”

    ——雒忱《百年炉火》

    用碎瓷片铺成的小路,蜿蜿蜒蜒的缠绕在山间,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一条精致的玉石手链,温润且沉静;依山而建的民居,无一例外地有着以红砖为基,用瓦罐整齐排列堆砌而成的矮墙,庄严的守卫着古镇万灵;沿着山路随处可见参天而立的古树,无声的诉说着伫立千年的历史。这里的生活就像歌里唱的那样:“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这是陈炉,这是拥有千年名窑耀州窑的陶瓷古镇,陈炉。陈炉是可惜的,它是光芒散尽后被追不上时代步伐的沧海遗珠,千百年的辉煌历史如今只回响在山间,我们只能站在用耀州窑废弃的陶瓷堆成的瓷山上,看着把它保护起来的钢化玻璃上标记的年代刻度,来遥想它当年的盛况;陈炉也是幸运的,人烟的稀少使它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着历史给予的馈赠,像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人们的发掘。

    这是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万乡耕新”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陈炉的第二年,相对于第一年初来乍到的拘谨和对未知的期待和紧张,今年的实践团队更显从容,与陈炉之间更像是和久别重逢的老友来一场聚会,亲切而又温暖。

    “万乡耕新”实践团队的目标定位为帮助改善陕西省内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贫困村镇的经济文化产业,立足于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传统民居进行设计改造,帮助当地建成一定规模的民宿格局,既从旅游住宿方面拉动当地经济,又使得当地民居层层叠叠的窑洞风格得以流传保护。实践团将结合自身专业(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动画设计),对当地的民居进行合理规划和设计,完善并提高团队对于陈炉民宿的改造力与影响力,重塑当地村民的自信,开发当地旅游住宿产业的潜力,拉动旅游经济增长。

    (实践团第一年改造的窑洞)

    7月21日至7月22日,抵达陈炉后连续两天的时间里,实践团全体成员在当地村主任的带领下去到了前期已经对接好的几户居民家里进行实地考察。

    从居住的山头出发,实践团来到了第一个需要改造的地点:陶味居。这家是一个陶吧加餐厅的体验窑洞,装修风格和普通民居类似,几乎看不到设计的痕迹,窑洞潮湿,墙面经常脱落是这里最大的问题。主人想以陈炉风格为主进行设计,把窑洞稍加改造,来更好地居住和服务于客人。

    继续向下走,团队来到了一幢清代民居,侧边的窑洞因为时间久远,现在看到的是坍塌后又拿砖块重砌的模样,院子的大门有点歪斜,围墙随意地堆砌起来,有点不合比例的高;在相同位置的两孔窑洞,有一孔窑洞要比另外一个干燥,问过窑洞的主人才得知,“这是我父亲当初修的,开一个洞和烟筒一样,通到室外,凉风就可以吹进来。”巧妙的设计也给团队成员提供了一些灵感。

    在大匠人陶瓷坊里,窑洞两边整整齐齐地摆放着瓷器。村主任讲到“这都是过去的制陶师傅手工打磨而成,因此每一个都各具形态,现在子孙们想改造它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纪念这位已经过世的老匠人”。

    最后考察的是一户有着两间平房的院子,院子中间有一台烧烤架,平房的主人想做一个有烧烤特色的接待民宿,在旅游旺季时能接待客人,补贴家用,在闲时能满足家里人基本的生活需要与简单休闲。

    历史不断让人们选择新的航向,陈炉古镇就是这样,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对历史的浓缩,它让这里的每一个人怀揣梦想,不等待不停脚,憧憬未来摸索前行。而实践团也将在未来的几天社会实践中,在传统窑洞和现代钢筋水泥楼板房的平衡下,继续以青年大学生之力,为陈炉的改造建设贡献力量。

    (图/庞亚超  曾琬斐  于天毅  文/刘鑫  王子莹  张舒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拥抱陈炉--陕西科技大学“万乡耕新”实践团​用专业改造民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ct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