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佳文家
“刘巧儿”的故事

“刘巧儿”的故事

作者: 闲云悠悠 | 来源:发表于2023-12-09 18:56 被阅读0次

我的老家在“刘巧儿”的故乡——甘肃华池县。

2023年秋,艳阳高照,白云悠悠。我又一次回故乡。路径“刘巧儿”家门口,不由自主地停下车,驻足瞻仰她的故居。举目环顾,物是人非,顿时,感慨漫过心头。往事像电影一样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切换。

提起新凤霞主演的评剧电影《刘巧儿》,大凡有点年纪的人,对刘巧儿那感人肺腑的故事,都可信口讲上几段。可对生活中真正的刘巧儿,人们却知之不多,特别是“刘巧儿”在出名之后的几十年漫漫人生路中是如何跋涉的,人们更是知之甚少。

1996年,我还在部队服役。在流金冒火的7月,我又一次探家,带着浓浓的兴趣和许许多多的疑问,走进悦乐镇张湾村,采访《刘巧儿》的生活原型——冯芝琴老人。

“刘巧儿”——冯芝琴老人虽然年过古稀,但精神依然矍铄;一双七寸金莲小脚,在她忙忙碌碌,奔波了几十年的陇东山区羊肠小路上,依然奔走着;她那布满痛苦、欢乐和希望的经纬纵横的脸上,依然是那样和蔼可亲;那一头浓密的剪发已有些花白,她的右耳有些聋,跟她说话需要提高一个音调。

封芝琴老人不善言谈,当得知笔者是本乡本土的乡里乡亲时,老人才像拉家常一样,细细地很平静地,述说了她那有风有雨、有苦痛有灿烂阳光、有欢歌笑语的漫漫人生路。

《刘巧儿》不全是“刘巧儿”

电影《刘巧儿》是封芝琴反对封建买卖婚姻、追求爱情自由的事迹见诸报端后,经艺术家们再加工而形成的一个艺术形象,与生活中的“刘巧儿”——封芝琴虽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大区别,可以说,电影中的《刘巧儿》不全是生活中的“刘巧儿”。

《刘巧儿》的原型封芝琴原名叫封棒儿。她的出生地属于山贫水穷的黄土高原。贫穷、愚昧是这里的统治者;闭塞、落后是这里的特产。

不要说全国还没有解放那会儿,就是历史车轮飞速旋转到上世纪90年代,封建思想的腐朽味依然如幽灵一样在这里游荡。买卖婚姻在这里依然屡见不鲜。

出生在解放前的棒儿还没出生,其父亲封彦贵,就按当地的老习惯,也就是封建社会的礼教,与邻居张金才家指腹为婚,将棒儿许配给了人家。

数月后,封棒儿哇哇坠地,张家也喜得贵子——张柏儿。在棒儿和柏儿还不会坐不会爬的时候,其父如约与张家又为他们俩订了娃娃亲。

1945年,陕甘宁边区人民政府提倡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的包办婚姻。其时,一心想在长大成人、如花似玉的女儿棒儿身上发一笔财的封彦贵,见张家一贫如洗,很难圆他的发财梦。

于是,眼珠子一转,计上心来,他一面让棒儿以婚姻自由为借口,到县政府申请与张家解除婚约,同时,暗中将棒儿又卖给当地一个相对富裕的农民张宪芝做儿媳。

此事没过多久,财迷心窍的封彦贵又认识了庆阳县(今庆城县)一位有钱的商人,又不加思索地以8000元法币、20元硬币和4匹哔叽布,将棒儿又卖了一次。

此事传开后,左邻右舍的人们,虽个个深陷封建余孽的泥沼,但对封彦贵的做法也深恶痛绝,大骂封彦贵不顾礼教人情,财迷心窍。

棒儿对父亲的做法也痛恨不已,碍于封建礼教的束缚,棒儿也只好听之任之,顶多以不吃不喝做无力的抵抗。

一天,为散心去亲戚家吃喜酒时,遇见一位衣着朴素,憨厚勤快的小伙子,不由一见钟情,将这一小伙子悄悄装进心底。

经过偷偷打听,这个自己只看了一眼,便打心眼里喜欢的小伙子,正是曾与自己指腹为婚、又被自己申请解除了婚约的那位自己从未见面的张柏儿。棒儿为此后悔不已,悔不该太草率。

从此以后,棒儿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去找张柏儿谈天说地。通过一段时间交往,棒儿觉得柏儿为人忠厚老实,勤快能干,就更加喜欢,暗自认定非张柏儿不嫁。

其实比棒儿和柏儿更高兴的是棒儿的父亲张金才,眼见着飞走了的儿媳妇又飞了回来,与儿子是那般情投意合,整日里眼睛迷成一条线地乐。但是,一想到只认钱不认人的封彦贵,他便气不打一处来。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以牙还牙,在取得棒儿和柏儿同意的情况下,纠集本族20多人,于一个风清月明的夜晚,将棒儿抢了去,并让他们拜了天地拜高堂后入了洞房。

眼见就要到手的“钱”竟被抢了去,封彦贵气得跺脚破口大骂不止,并于第二天,到县政府控告了张家抢人之事。

县政府在没有认真调查的情况下,以非法抢亲为由,判了张金才6个月有期徒刑,并罚所有抢亲的人及张柏儿挖了7孔窑洞。同时,在未征得棒儿和张柏儿同意的情况下,强行解除了他们事实婚姻关系,致使这两个成双配对的鸳鸯,又做了单鸟在相思林里飞。

棒儿不甘心他们情深意厚的夫妻关系就这样被强行拆散,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背上干粮,长途跋涉100多里路,到庆阳专署“拦驾告状”,告到了时任庆阳行署专员马锡五的面前。

马锡五认真听取了棒儿的哭诉后,放下手头工作,骑马直奔华池县。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后,召开群众大会,宣布棒儿和张柏儿的婚姻是有效的,并当场给他们俩颁发了结婚证书,其父贪财卖女,被责其退还了所有彩礼。

这事不胫而走,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棒儿作为反对封建买卖婚姻、追求爱情自由的典范走上了报端,其事迹又被改编成了电影《刘巧儿》,这巧儿的名字一时间在神州大地传得家喻户晓,尽人皆知。

毛泽东在得知这个消息后,还特别赞扬了一番马锡五这种“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刘巧儿》之后的“刘巧儿”

电影《刘巧儿》轰动全国的时候,生活中真正的“刘巧儿”这时已有个很好的名字——封芝琴,但人们却喜欢叫她“巧儿”。

电影的轰动,给闭塞的乡村中她的生活,并没有带来多大变化,电影的轰动效应淡化之后的“巧儿”,慢慢地被人们所淡忘。其实,“巧儿”在那条不平凡的漫漫人生路上,又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巧儿”在马锡五专员的关怀下,终于与意中人喜结良缘。这对经过艰难困苦考验的鸳鸯,在婚后更加珍惜他们这来之不易的婚姻,所以,更加恩爱。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总是双双对对,形影不离。

斗转星移,一晃到了1947年。这年国民党军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战火烧到家门口后,“巧儿”坐卧不宁,一双三寸金莲东家出西家进,动员村上的年轻人积极参与人民解放军,保家卫边,打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巧儿”的工作得到了知她爱她的丈夫张柏儿的大力支持。其时已经是两个孩子母亲的“巧儿”,亲手为丈夫张柏儿戴了一朵大红花,依依不舍地送张柏儿走入了人民解放军的行列,走入了血与火的前线。

张柏儿参军不久,他的嫂子因病留下三个孩子,无可奈何地奔黄泉道而去。为了让张柏儿安心打仗,“巧儿”不让家人将这噩耗告诉柏儿,一个人,咬着牙承担起了上有老下有小的一个八口之家的全部家务。

沉重的家务本已使“巧儿”整日累得腰酸背疼,但她仍然心系部队、心系前线,积极参加拥军支前工作,碾米、做鞋,常常一干就是一个通宵,为此还被评为支前模范。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巧儿”为支前而日夜奔波的时候,两个心爱的儿子先后因病夭折。这个打击对“巧儿”来说实在是太大了,她悲痛欲绝,几次哭得昏死了过去。

这时,乡亲们害怕张柏儿再有个三长两短,就劝“巧儿”把张柏儿从部队上叫回来。然而,“巧儿”想了又想,谢绝了乡亲们的一番好意,擦干眼泪,又坚强地站了起来。

她一边继续精心抚养着老人和嫂子留下的三个孩子,一边继续为拥军支前,而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着。

真是祸不单行。就在“巧儿”失去两个爱子不久,因作战英勇顽强当了班长的张柏儿,在离家不远的庆阳县的一次与国民党军的遭遇战中,不幸中弹负伤。

其时,部队正准备大举南下,看着自己一时难以痊愈的伤,张柏儿心急如焚。这时,“巧儿”闻讯赶到了野战医院,为了不拖累大部队的作战,“巧儿”给部队做工作,在征得部队同意后,将张柏儿接回家养伤,并让张柏儿的哥哥顶替张柏儿继续上前线打仗。

张柏儿的伤给她带来了一生的痛苦。由于当年行军急,没给他办退伍手续,所以一直未得到组织上的抚恤金。

面对一年高过一年的医药费,张柏儿几次想找组织补办退伍手续,可“巧儿”安慰他说:算了,咱保住了一条命够幸运的了,那么多牺牲了的同志向谁要抚恤金呢?

尽管柏儿因伤常年处于痛苦之中,以至于晚年半瘫在床。但“巧儿”一如既往,在几十年的人生路上,与柏儿始终恩爱有加,相濡以沫,再苦再累,相互从无半句埋怨的话。

特别是张柏儿半瘫在床以后,“巧儿”更是精心护理,扶进扶出,亲手为张柏儿洗身理发,接屎倒尿,陪着聊天,说笑话,这样整整五个年头,“巧儿”一心一意,从无半句不中听的话。

1991年,张柏儿经不住病魔的折磨,依依惜别了与他相亲相爱的“巧儿”,惜别了这个他喜爱的阳光灿烂的人世。在临别人世的那一刻,张柏儿紧紧地握着“巧儿”的手,微笑着闭上了他的眼睛。

在心爱的人撒手西去之后,“巧儿”哭干了眼泪,并为之大病一场。

经过儿女亲友的安慰和照料,“巧儿”终于又站了起来。虽然她现在已年过七旬,可仍然是一家之主,极孝顺的儿女、儿媳,什么事都还找她拿个主意。

“刘巧儿”热衷《刘巧儿》事

因反对买卖婚姻、追求爱情自由而出名的“巧儿”,在出名后的大半生中,一直为年轻的“巧儿”的恋爱婚姻而日夜奔波着,特别是在当村妇女主任的20余年间,除做好计划生育等妇女工作之外,她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巧儿”事上。

“巧儿”本村本土的一位小林姑娘和后生小马,是乡亲们公认的青梅竹马的一对。几年前,小马应征入伍,临离开家乡之前,经两家老人的同意,给小林与小马两个恋人吃了个定心丸,为他们订了个婚。

分别后,小林与小马经过一段时间的两地鸿雁传情,两人之间的感情更浓了,两颗火热的心虽然远隔千里,但靠得更近了,只等着小马在部队转志愿兵后就办喜事。

然而,事与愿违,小马复员回了家。为此,小林父母想退掉这门婚事,欲为女儿另择“佳婿”。并有人给小林又介绍了一位县城的干部。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小林在亲朋好友的一片劝阻声中,也乱了方寸,没了主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巧儿”闻讯后,找到小林耐心地教诲说:“爱情是不能有任何附加条件的,应该眼睛对着眼睛,心对着心,只要你自己喜欢,就应该大胆地去追求。”

“巧儿”大娘一番苦口婆心,朴实无华的语言,像一把钥匙,轻轻打开了姑娘心中的那把锈锁,坚定了小林姑娘对小马的信心。

尔后,“巧儿”又接连几次找小林的父母,要他们尊重女儿的意愿和感情。小林的父母也深深为“巧儿”这番热心肠所感动,终于想通了,使这对有情人终成了眷属。

近些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买卖婚姻等一些封建陋俗,在农村又有抬头之势。一时间,“高价姑娘”比比皆是,致使很多原本可以结成的连理枝,因没钱等原因纷纷变成了单飞雁了。

“巧儿”为此焦虑万分,曾多次向各级领导部门反映情况,要求向全社会呼吁,狠刹买卖婚姻的歪风。

“巧儿”邻村有位姑娘,为有个幸福而美满的婚姻,自找了一个对象,两人相亲相爱,海誓山盟。可她的父母却因男方拿不出他们要求的彩礼,而将小伙子拒之门外。

“巧儿”知道后,颠着一对三寸小脚,一日几次上门,做姑娘父母的工作,终于使一对恋人如愿以偿。

“巧儿”今天说东家,明天管西家,这样的事她不知道管了多少桩多少件,总之,家家听她的话,乡亲们每遇到这样的事,也愿意让她管,喜欢找她拿主意。

“巧儿”不但热心别人的恋爱婚姻,而且对自家的子女要求更严。她的两个女儿出嫁时,没有收男方一分钱。

二女儿成亲时,亲家觉得过意不去,硬给她塞了100元钱,“巧儿”嗔怪亲家说:“不成亲是两家,成了亲就是一家,一家人就不要做两家事。”说着硬是将100元钱塞进了亲家的口袋。

1989年,一位大学生写信给“巧儿”说,父亲年事已高,但却想续玄,他觉得自己还算孝顺,父亲没有必要这样做,何况她也不知道该如何面对一个陌生女人,内心十分痛苦。

“巧儿”在回信中说:“父子之爱和夫妻情爱是人感情生活中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或取舍。老年人的生活比较单调,有位朝夕相处伴侣更为重要。作为儿子,爱父亲的最好方式就是去理解父亲。”

后来,那位大学生又寄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感谢“巧儿”的坦诚指教,告诉她新母已进家门,一家人相敬如宾,其乐融融。

“巧儿”就这样,默默地为他人的幸福、为那一个个家庭的和睦而无私地辛勤努力工作着,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好评。

从1956年起,她先后当选为悦乐镇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届人大代表,华池县第七届人大代表,政协华池一、二、三、四届委员等。1963年,她还当选为甘肃省第四届人大代表。1983年应邀出席了甘肃省劳模大会。

“刘巧儿”与《刘巧儿》喜相逢

1976年,北京一名女记者来甘肃采访时,慕名采访了“巧儿”,听说“巧儿”勤劳、朴素,对子女要求严,这位女记者特意换穿带补丁的衣服去采访,并出乎本人意外地在“巧儿”家住了五天。

这位女记者回到北京后,把生活中的“刘巧儿”——封芝琴的近况,告诉了评剧《刘巧儿》的扮演者新凤霞。

新凤霞当即写信给“巧儿”问寒问暖,并说她已经瘫痪,为不能去看望她而遗憾。言辞中想见一面封芝琴。

“巧儿”自从得知新凤霞瘫痪的消息后,一直放心不下,一直想去看一看比自己名气大千百倍的《刘巧儿》。

县政府了解到“巧儿”的这番心事后,决定了却两位“刘巧儿”的心愿,派人带封芝琴、张柏儿去北京,看望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

两位“巧儿”见面后互诉衷肠,诉说文革期间受到的种种不公平待遇。两位老人时而说时而笑时而抹眼泪,其情其景似一对久别重逢的姐妹。

岁月如流,时光如箭,转眼到了1995年。几年里,两位“巧儿”时时在牵挂着对方,常常盼望着重逢之日。

无巧不成书。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摄制组在春节期间要组织“健康老人游北京”活动,“巧儿”被电视台特邀参加。

“刘巧儿”这次到北京美美地逛了一趟,细细地领略了一下京城的风光。她登上了天安门城楼、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等名胜古迹。

《夕阳红》电视片拍完后,中央电视台还接“巧儿”到电视台观看。

在电视台,她又一次见到了轮椅上的新凤霞,中央电视台老龄委的干部们,还为“巧儿”捐赠了2000元人民币。

说到动情处,“巧儿”笑了笑对笔者说:“咱生就的土里刨食吃的命,不会享受人家那现代生活。北京人吃的太让咱们农民接受不了,什么蛇呀、青蛙呀、螃蟹呀,不要说吃,听着心里就痒痒,直想吐。可人家你一筷子他一勺地轮番往咱碗里拣,可我说什么也吃不下。

好不容易等到天黑,一人跑到夜市上买了两个蒸馍和一袋榨菜,偷偷拿回房子里关上门,才吃了个香吃了个饱。咳,你说,咱怎么就生了这么个穷命。”

在北京的四天里,“巧儿”开阔了眼界,一天到晚乐哈哈的。然而她心里一直像是有什么东西压着,沉沉的,一阵一阵生疼。

旧地重游,触景生情,她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与丈夫张柏儿第一次双双对对游览京城的事,可这次……想到此事她直想掉眼泪。

新凤霞看出了她的心思,就邀请“巧儿”到她家住,陪她说话解闷。

“巧儿”说北京人真好,她回到家了,还有人往家寄钱。“巧儿”对关心、帮助她的人很是感激。

她说:“我们这里现在日子好过多了,通了公路,通了电,村上有好几十户人家到买下了电视机。除两个出嫁的女儿外,我眼前还有儿子和媳妇及几个上学的孙子孙女。子女们对我都特别孝顺,我要做饭儿媳不让;我想下地拔草,儿子不让;我要扫院子,孙娃们不让。我想吃什么,家里就做什么,我想到什么地方转转,儿女们就送去再接回来;我一有头痛脑热什么的小病,一家人就像天塌了似的,请医生,买药,精心伺候我。几十年了,儿媳妇没给我红过一次脸,儿子没有对我说过一句重话。我现在真是掉进了福窝里。”

说到这里,“巧儿”让笔者借手中的笔告诉好心人们,不要为她操心,她生活得很幸福。

这里值得提上一笔的是,“巧儿”不但有极孝顺的儿女们的精心照护,而且当地政府对她也关怀备至。

1984年,华池县委、县政府为“巧儿”新修了三孔窑洞;1992年,甘肃省电视台台长海飞不辞千里劳顿,将一台彩电送到了“巧儿”家中;1994年,甘肃省民政厅及华池县政府等单位,为了让“巧儿”安度晚年,集资3.6万元,在村里为“巧儿”新盖了五间砖瓦房,并添置了衣柜、沙发等家具。

同时,为了宣扬典型,教育后代,华池县在“巧儿”的新居内专门设立了一个“巧儿”事迹陈列室,系统地展示了“巧儿”大半生的数十幅珍贵照片和部分资料及纪念品,目前,慕名到这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

采访结束时,“巧儿”笑着说:“我越来越觉得我不是我了。”

一阵清风徐来,树叶婆娑,如吟如歌。一只喜鹊叫喳喳,从头顶飞过,唤醒了我的追思。

掐指一算,28个春秋弹指一挥间。现在“巧儿”不在了,但“巧儿”的故居还在,“巧儿”的故事还在。

“巧儿”的故事染白了我的鬓发。但愿“巧儿”的故事像村前那条柔远河一样淙淙流淌,流淌,流淌……

相关文章

  • “刘巧儿”的漫漫人生路(3)| 我的视野 我的中国

    《刘巧儿》之后的“刘巧儿” 电影《刘巧儿》轰动全国的时候,生活中真正的“刘巧儿”这时已有个很好的名字——封芝琴,但...

  • 刘巧儿

    1, 刘巧儿长得很漂亮,特别是穿着红袄,涂上口红的时候,美的就像画里的仙女儿。刘巧儿结婚那天,看到她的人都说她长的...

  • “刘巧儿”的漫漫人生路(4)

    “刘巧儿”热衷《刘巧儿》事 因反对买卖婚姻、追求爱情自由而出名的“巧儿”,在出名后的大半生中,一直为年轻的“巧儿”...

  • “刘巧儿”的漫漫人生路(5)| 我的视野 我的中国

    “刘巧儿”与《刘巧儿》喜相逢图片发自简书App 1976年,北京一名女记者来甘肃采访时,慕名采访了“巧儿”,听说“...

  • 故事:巧儿

    一身西装革履的张大福朝着车窗外衣衫褴褛的王志刚挥手,王志强却侧着身,用衣袖擦着浑浊的泪水,不去看张大福。 火车走了...

  • 那不勒斯的海与夜

    那不勒斯的海与夜 作者上官巧儿 图、文/巧儿 我是巧儿,我这些年讲了许多故事,却少了听我故事的你~ 好久不见,你们...

  • 那不勒斯的海与夜

    那不勒斯的海与夜 作者上官巧儿 图、文/巧儿 我是巧儿,我这些年讲了许多故事,却少了听我故事的你~ 好久不见,你们...

  • 刘巧儿哭嫁(二)

    叫一声大姐你甭拉,小妹跟娘要说话。 咱娘生咱姊妹仨,接二连三都是囡。 因为家里少男娃,生怕旁人唸牙巴。 有心给家添...

  • 刘巧儿哭嫁(一)

    题序:秦巴山大峡谷一带,很久流传闺女出嫁前夜哭嫁感恩的习俗,听来催人泪下,摘录发表出来怀旧…… 正文:爹,妈,陪囡...

  • 换一种方式读名著:《百年孤独》疯狂的侄子和恐婚的姑妈

    (1) 说完了吴巧儿的两个儿子的故事,今天我们来讲一下吴巧儿的两个闺女的故事。 养女二玲子在丈夫二山被枪杀后,从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巧儿”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gy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