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食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

作者: 库勒消失的光年 | 来源:发表于2018-07-17 18:54 被阅读0次

      《吃的美德》这本书并非偶得,而是我专门去寻找关于作者对食物的思考一类的书籍后,在一众的烹饪教学中发现的。作者朱利安·巴吉尼是英国知名的哲学普及畅销书专家,在《吃的美德》中把食物和哲学结合在一起,恰恰和我的目标书籍相吻合。这源于前段时间碰巧在知乎一个问题“米其林三星餐厅吃一顿多少钱?”下,读到一篇我称为“食记”的文章,让我对吃有了全新的看法。答主在西班牙第一的米其林餐厅ARZAK就餐,四个人花去了大约840欧元。一直以来我对于食物的感觉是要以最小的成本尽最大的努力填饱肚子,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尽可能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但是在这篇回答中,在美食领域登峰造极的米其林餐厅给答主和我呈现出一副全然不同的景象,答主在其中描述了餐厅的选址、菜单的讲究、菜肴的内容、与主厨的互动等,对于从未涉足这般环境的我来说无疑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冲击。我开始思考:关于食物我们究竟能了解多少?

      对待食物需要有美德,吃的美德正是食物哲学的体现。经过作者的总结,我才发现孔子留下了不少关于食物的语录。“君子食无求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等。不曾想千年前孔子关于吃的哲学都已经被记录到了《论语》之中,而身为中国人的自己还浑然不知。孔子对于食物的追求并不像我对他的固有印象一般,超然脱俗而无欲无求。从上面的语录就可以看出,孔子对于食物也有自己的哲学和讲究:在恰当的时候享受美食,而就算没有美食也心满意足。孔子的中庸之道用汤来体现,就是中国人的汤里总不止有一种食材,否则会显得乏味无趣。达到口味的和谐需要差异和不统一。而对于为了让各种食材的味道在汤中达到和谐的精心烹调,又展现出耐心学习的美德。曾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里面说到苏东坡在全国各地寄情山水时,也不忘留下如“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样一句里面有三种食物的诗句。当我们兴致勃勃地谈论东坡肉和东坡肘子与苏东坡其人的关系时,我们是否也能体会到苏东坡对于食物的热情和执着?“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对食物的耐心也是吃的美德,因为领悟了吃的美德,也许苏东坡在坎坷的一生当中也能以此为乐而不觉沮丧。

      对于大多数忙着往来于厨房和菜市场的中国人来说,他们也许并不会了解到孔子、苏轼或是其他名家对于食物的哲学,但其中至少有一点被默契地完整保留了下来:子曰“不时,不食”,就是作者所提到的,他很高兴地看到中国餐桌文化上仍根深蒂固地保持着“当季”的概念。对于来自西方的作者而言,随着工业化农业生产的出现,人们基本上不再熟悉“不同的食物在不同的季节上市”这个观念了,因为技术的进步,我们几乎能在一年的任何时候买到任何食材。而对于我们来说,吃当季的食物就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都不会多加留意。而西方按照时令而吃的观点,却直到近年来才流行开。

      在作者的文化里,吃往往体现了宴请之欢的美德。而在我们的文化里,吃饭是为数不多的团聚和交流的时刻,也是将情感进一步升华的时刻。正如作者所言,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主义体验,饭桌周围的每一个人在此时此刻是完全平等的,享受着同样的食物,经历着相似的体验。吃带来了对话和思考的可能性,而《吃的美德》,就是邀你思考的请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jg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