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视《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共同演唱的《苔》惊艳了大家,也让这首沉寂了300多年的小诗重回人们的视野。连带着这首诗的作者,即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袁枚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
其实,我对袁枚最初的印象就是小学课本的的一首《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很奇怪,小时候读过的诗总是记忆特别深刻,好像融入了血脉里,以为忘记了,但只要有人说出上一句,就下意识脱口而出接下一句。
还有印象的是他的一首七言绝句《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用不着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像石壕村那样的夫妻诀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个人觉得这首诗写得很有新意,能不落俗套,化陈腐为新奇,颇有点铁成金之妙。正如作者自己在《随园诗话》中说到:“借古人往事,抒己之怀”。
袁枚一生著作颇丰,流传下来的大概有4000多首诗,主要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另有笔记小说,散文、骈文、手札等等,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咱们还是来说说袁枚这个人吧。
说实话,我对袁枚这个人是不太了解的,只是读过他的几首诗罢了。最近又查了些资料,对他又多了些了解。越是了解,越是惊奇,觉得他简直就是人生赢家啊。少年成名,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四岁科举高中后正式进入官场了。当了几任县令,在位期间也是颇有建树,很得当地老百姓的拥戴的。当然,因为为人正直,再加上文人特有的孤傲清高,官场上难免会受到排挤,受些委屈啥的,但套用现在的话来说,那都不算事,谁还没受过委屈啊。如果硬要找点毛病,那就是官做得不算大,仅此而已。
袁枚三十三岁因为父亲去世,停薪留职,回家伺奉老母,在家过着悠闲的日子,在江宁小仓山下,买下旧时名宅(据说就是曹雪芹笔下所写的大观园),翻新后取名“随园”,又因不喜官场黑暗,四十岁正式辞官归隐。平时看看山,玩玩水,写写诗文,文名倒是日盛。而且妻子贤惠,又有美妾相伴,日子过得真是有滋有味。
袁枚这个人还很有商业头脑,自有生财之道,出租田地,教授学生,闲钱借出去生利息,开餐厅,写《随园食单》,利用他日益见长的名声打广告,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名人效益。凡此种种,这些都让袁枚虽然退隐,但日子却越过越滋润,可以毫无顾虑地享受生活。
你看,有钱又有才,关键是还很懂得享受,有生活情趣。游山川,好美食,品茗茶,纳小妾,是的,袁枚还是一个风流才子,他很有女人缘,风流韵事不断,又纳了多房美妾,也真真是享尽了艳福。
袁枚活到八十有二,在当时算是高寿了,他追求山林之乐,游历了很多很多的名山大川。去世前一年还出游吴江,可见他对山林之乐的痴迷程度。或许这也是他长寿的一个原因吧。袁枚一生随心而为,率性的活着,也的的确确活成了所有人羡慕的样子。
若有诗词藏于心,人间自有痴狂。这就是我了解到的袁枚。当然,以上仅为个人拙见,如有不足,敬请谅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