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接近三百年的历史,可以说是黑暗多于光明,自成祖以降,朱家王族的统治者是一代不如一代,政治上更昏暗无穷,朝廷上党争严重,这样的环境使大明王朝一步一步走向衰落。但即使政治再黑暗,明王朝仍然是不乏能人,这些人像是黑暗中的一丝丝光明,勉强地撑起明王朝这座将倾的大厦,王阳明正是诞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说明朝能有王阳明,无疑是老朱家祖先积下的阴德。
现代不少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里只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万世师表孔老夫子,一个是心学泰斗王阳明,剩下的半个是清末名臣曾国藩。相比孔子和曾国藩,王阳明可能并不太被世人所熟知,但是提起心学,对中国古代哲学有一定认识的人一定是赞许有加,而心学的创始人就是王阳明。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浙江余姚人,出生于江浙地区有名的书香世家,祖父竹轩公王天叙是余姚当地有名的大儒,父亲王华更是状元出身,可以讲是家学深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使王阳明能够在少年时代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也为其以后学术上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何称王阳明为圣人,鄙人认为主要他符合圣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大标准。首先立德,王阳明曾在京为官,但正德年间由于得罪当时的权宦刘瑾而被贬官到贵州龙场驿,从繁华的京城到贫穷落后的龙场驿,对正值壮年的王阳明来说无疑一大打击,但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的王阳明,并没有心灰意冷,而是在龙场驿设讲坛,开教化,教授当地苗彝等少数民族圣人之言,为当地百姓做实事、做好事,后来迁至江西为官,王阳明仍然秉承一贯的态度,使其管辖地区风清气正,解百姓之所难,使百姓安居乐业,可以说王阳明的德完全体现在其为人为官上。
其次立功,这点与清末名称曾国藩非常相似,王阳明在江西当政时,宁王朱宸濠举兵作乱,祸乱地方,更一度威胁到陪都南京的安危,王阳明虽为一介书生,但是自幼曾立志要领兵打仗为国建功立业,因此对兵法也有一定的研究,但是多数时候都是限于纸上谈兵,宁王作乱正是给了王阳明实践理论的机会,从招兵、练兵、后勤、战术、战略,王阳明结合当时江西的形势,沉着应战,只用了三十多天的时间就平定了宁王之乱,其用兵之道更是不输孙子诸葛,以文官带兵打仗无疑是为日后袁崇焕、洪承畴等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除此以外,后来王阳明更是多次带兵平定少数民族、山贼强盗等祸乱,成为当时明朝能征善战的代名词,但最后王阳明也是在平乱后的归途中肺病病发,不治而终。
最后是立言,王阳明从小一直推崇孔子提倡的外王内圣的观点,尤其是内圣,认为内圣是一种完美的人格理想:“不离于宗,谓之天人;不离于精,谓之神人;不离于真,谓之圣人。以天为宗,以德为本,以道为门,兆于变化,谓之圣人。”王阳明从小学习朱子理学,但是对理学处处生疑,有一次,王阳明以朱熹格物理论为基础,格长在其家花园的一片竹林,一连五天,苦思冥想,但终不得其意,使其进一步怀疑朱熹格尽天下物以得真理的理论,认为理学完全参透事物的真理,当时朱子理学是社会上的主流学说,从朝廷到士大夫阶层,都推崇朱熹认为格物当求之于外,真理从外部获得的理论。但王阳明则认为,格物当求之于内,学贵得之心。这也是心学之根本,王阳明也正是由此踏上了以心学为圣的道路,才会有后来“致良知”的理论学说。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从理论上解释了儒家格物致知的本意。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阳明认为心即理,不随物摆布。最后得出致良知是致善的最高境界,超然一切,雄踞一切。
做到立德、立功、立言,尤其开创心学,从另一角度去解释、理解儒家学说的精髓,一改八股迂腐守旧的调调,为儒家学说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心学无疑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外王内圣阳明公,心学泰斗承儒训。吾辈定当勤习之,为民立命开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