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袁行霈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12:汉初文学

古代文学12:汉初文学

作者: 柚子的学长 | 来源:发表于2017-08-11 17:11 被阅读12次
    古代文学12:汉初文学

    贾谊是洛阳人,二十岁便被人举荐为博士,当时朝中还有很多开国功臣,大都思想保守,因此贾谊提出了很多治国之策,众老臣都不能言。不久之后,他被汉文帝提拔为大夫,他继续提供良策,要求变革社会风俗,让列候来朝见,此举更让各位开国功臣愤恨,因此他们向文帝说:贾谊要玩弄政治。

    文帝信了,一封圣旨把他贬到了长沙,长沙地远气候湿润,觉得自己活不了多久,到长沙后他经过屈原投江的地方,写出了《吊屈原赋》,纪念屈原,在长沙的四年里,有一天他看到一个猫头鹰飞到了自己屋里,猫头鹰又叫鵩鸟,为不祥之物,当地有说法:“野鸟入处,主人将去。”贾谊于是开始意淫猫头鹰在想什么,为此做了一个赋《鵩鸟赋》,用老庄哲学去表达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司马迁评价此赋说:“读服鸟赋,同生死,同去就,又爽然自失也矣!”

    过了四年,文帝很想念他,于是让他回来,半夜坐在宣室问他鬼神之事,他和文帝聊了半夜,并且靠的越来越近,不知道文帝究竟想干嘛?反正这一次聊天后,帝心甚悦,让他去当自己最爱的孩子梁怀王的老师。之后,文帝想把淮南的几个子孙封为列候,贾谊听了极力劝阻,说侯爵已经太多了,这会造成大患,文帝不听,贾谊走了,结果后来汉武帝刘彻首先对付的就是淮南王刘安,文帝这是挖了一个大坑。几年之后,梁怀王运气不佳,骑马摔死了,贾谊非常自责,觉得自己没有照顾好他,哭了一年多竟然也悲伤过度,卒。

    对于贾谊这样心里想不开的人,苏轼二十多岁就想开了,并且评论了贾宜,在《贾谊论》中他说:“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像贾谊这样的人有才但是气量太小,并非文帝不用你,是你不懂的揣摩皇帝的心思,文帝刚坐上皇位不可能为了你得罪各位大臣。你一次不被重用,不代表以后也不被用,你要会忍,会等待机会。苏轼这是高论,没有这样的心态怎能度过这颠沛流离的一生?

    总之,贾谊是个天才,他的《过秦论》非常的火爆,读之让人热血沸腾。

    《过秦论》为总结秦朝的过错,这个我们都学过,汉代之前很多人也都总结过,贾谊的不同是他用自己的文学天才将这种论调写的非常有文采。贾谊估计对战国策非常熟悉,他的文章里多有纵横捭阖,铺张扬厉之辞,气势非常足,感情非常丰富,他善于运用对比写秦朝和六国,六国和陈胜,每一次对比都有强烈的抒情意识,文学史评价说:“贾谊的笔调始则如大鹏展翅,扶摇直上,终则似飞雕遇箭,顿坠云霄。”这种感觉就是强大的落差带来的。

    贾谊和别人不同,他不是单纯的怀古,而是以古鉴今,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现实结合,文章写的很长,很有气势,这就是他的风格。贾谊有政治家的热情,而缺少历史学家的冷静,有诗人的气质,而不像哲学家那样沉湎于想象。他的政论文,就是带着这种浪漫和奔流不息的感情,让人感动,让人为之倾倒。

    后代的诗人如有遇到不受重用的都会想到贾谊,那个写了“风雪夜归人”的刘长卿经过长沙时就写过《过长沙贾谊宅》: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这是两个同样怀才不遇的人,同样的人生遭遇,往往使人惺惺相惜,尤其是文人。

    西汉另一个比较著名的政论家是晁错,他的《论贵粟疏》为政论文之楷模,文章中心阐述重农贵粟、强本抑未。晁错河南禹县人,少学刑名之学,后为太子舍人,被太子信任,被称为“智囊”,在此期间他建议皇帝重视农业生产,重农轻商这篇文章就是写于此时。后来景帝即位,任命他为御史大夫,这个时候他开始建议削弱藩国,受到了各诸侯王的强烈反对,吴王刘濞更是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发动了叛乱,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清君侧”的案例,晁错赶上了。后来,晁错被陷害,斩于集市。

    晁错是汉代最早提出重农抑商的人,这对于历史是有进步意义的,《论贵粟疏》将重农、贵粟、抑商三方面的意思写的很透彻,他从历史事实,当前情况,利弊得失等方面进行分析,立论精辟而切合实际,文风通畅,有商鞅、韩非的遗风,当然比起贾谊他还是略输文来的。从历史来看,晁错是一个一心为国考虑的忠臣,但是由于没有历史的借鉴,他单纯的以为削藩会取得成功,却没意识到当时情况的复杂,最终得到了不好的结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文学12:汉初文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rr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