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4:《论语》与孔子

作者: 柚子的学长 | 来源:发表于2017-08-11 16:53 被阅读25次
    古代文学4:《论语》与孔子

    《论语》是曾经孔子以及他的弟子说过的话,弟子怀念圣人,而总结出书,称为《论语》。

    我想,孔子的一生是坎坷的,传说中他的父亲在六十多岁时生下了他,孔父早亡,继母驱逐他们母子,母子二人在曲阜生活着。那时候,孔子已经立志要做一个有学问的的人,后来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因为家庭没落,孔子想去参加一些宴会也会被人阻拦,21岁时,他去参加季氏的宴会,被守卫拦着不让进。

    那一年,孔子做出了决定,我要当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随后,他结了婚,生下了自己的儿子孔鲤。

    第二年,他被任命成了鲁国的仓库管理员。又过了一年,让他管理畜牧。孔子并没有忘记学习,在此期间他的博学已经闻名鲁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几年之后,孝子剡子来到鲁国,孔子有机会向他求教,他向剡子问了一些他们国家的官制,剡子觉得这个人很谦虚,于是知无不尽。孔子已经获得了很多人生经验,于是他开始创办自己的私学。

    “三十而立”的孔子已经有所成就,这一年他认识了齐景公。这是他一生第一个贵人。随后,鲁国发生内乱,孔子去了齐国,齐景公待他很好,甚至一度想封地给他,他们一起聊天,畅谈国事,在那里他听到了世界上最优美的音乐《韶》乐,以至于如痴如醉,三个月都不肉味。

    人若显达,是很容易招人嫉妒的,齐国的大夫欲加害孔子,孔子向景公求救,景公说:孤已老,己不能庇护你了,自求多福。于是孔子又一次回到了故国鲁国。

    这么多年的人生经历,已经让他更加淡定,在鲁国他虽发表政见,但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毛头小伙了,他深知,祸从口出,如此度日他已经来到了人生的第四十个念头,也懂得了一定的生存规则,所以他说自己“四十不惑。”

    公元前504年,那个曾经在年少时羞辱过他,连宴会门口都不让他进的季氏家臣阳虎掌握了季家大权,孔子为了表达气节,坚持不上任,退居家中开始了一生的学术生涯,他整理修订了《诗》《书》《礼》《乐》。阳虎有一次在路上和他相遇,劝他出来做官,他没有承诺,随后他却被升了官,也许这是一种笼络,后来他更是成了大司寇,涉及国政大事。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国家计,想削弱鲁国三大世家的权力,与三家关系紧张,再加上国君季氏沉迷酒色,对他爱理不睬,连往年祭祀剩下来的肉都没有给他,孔子不是一个小气的人,这背后的深意他当然知道,于是,他第二次逃离了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行程。那一年,他55岁,已知天命,也明白了“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一次,他走的很坚定。

    出行的第一站,他来到了卫国,最初卫灵公待他很好,给他发俸禄,却没有让他担任官职,有人进馋言说孔子的不好,卫灵公开始怀疑他。我想,这里面是有吃醋的成分的,因为在此之前,孔子被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招见了,南子其人据《左传》介绍:“美而淫”,实际掌握卫国的大权。我不知道孔子如此重视气节的人,为何会去见这样一个女人,连子路看到了都觉得不高兴,孔子于是说:“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在《史记》中有详细的猜测,有人告诉孔子,如果你想在卫国久立,那一定要去参拜一下南子。电影《孔子》中,周润发饰演的孔子去见周迅饰演的南子,这其中竟然参杂了一些桃色成分,这也是《论语》中为数不多的粉红新闻。《史记》详细的说了: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我们可以看出,南子必然是孔子的一个迷妹,因此她穿戴整齐的,还对孔子这样的小臣叩首,这是一种崇敬。

    总之,卫灵公不满了,于是孔子第三次回到了鲁国,毕竟是故国,虽有不快经历,但心向往之,此时的孔子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孔子了,他已经有了足够的资本让人仰视,著书立说,弟子三千,得到这样的人会是一种荣誉。

    之后,他又去了一次卫国,卫灵公要向他请教,孔子没有吊他,孔子这次的表现,你可以认为是气节,也可以认为是脾气。在卫国呆不下去了,好吧,就去宋国吧,他绕道曹国去了宋,宋国更加危险,宋国的司马不喜欢孔子,其实说不喜欢,倒不如说嫉妒。于是他又来到了陈国。

    陈国在现在的河南省,孔子到达后不知为何引起了陈的不满,陈国派兵将他们围困,因此孔子在陈绝粮七日,所幸后来子路让楚兵救回了孔子。刚来到陈国都城门口的时候,孔子就和弟子们失联了,于是他被人嘲笑,连自己都自嘲说“如丧家之犬…”

    他继续自己的旅途,经过蔡国来到叶国,在这里他遇到了两个种地人,孔子和子路向他们询问渡口,二人没有回答,而是问他们是什么人,当二人表明身份后,两位种地的说“天下将乱,谁会和你们一起改变这个世道呢?孔子这人老是躲避别人,你相信他能改变这世道吗?”子路以实相告,孔子怅然若失的说:“我并不想和他们一样,隐居在此,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会费此周张了,我也不想躲人,只是找一个知心人好难呀!”后来子路还遇见了一个老头,老头骂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样的人有什么用?”但他还是礼诗了子路,后来子路找到孔子说了此事,孔子认为这个老头是个隐士,让子路回去再拜拜他。我想,孔子这时候其实是伤心的,有人骂他,他没有表现出生气,而是让弟子去谢谢他,也许他的心中真的只有大义,子路后来替他辩解道:“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君子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至于行不行,交给时代吧!他们在楚国一路上遇到了很多讽刺他们的人,有避世的狂人,有隐者,有农民,他们都在对孔子说:“如今的统治者都没有德行了,你不必再去拯救他们。”孔子或是躲避,或是感谢,始终没有去辩解什么。

    兜兜转转,夫子最后还是决定来到一个他讨厌的国家卫国来实行他的主张,后来齐国攻打了鲁国,孔子的弟子参战并获得了胜利。借此机会,孔子回到了鲁国,周游列国14年,孔子最终还是回家了,而这个时候他的结发妻子已经去世了。

    在鲁国虽然他被人敬重,但他的一些想法依然没有实现。于是,孔子把重心投入教育,自己已经将近七十岁了,还是好好培养一代人继承自己的志向吧。在此期间,他的儿子孔鲤也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已经变得越来越麻木,直到他感觉自己越来越从心所欲,他知道自己将命不久矣。又一年,他最喜欢的弟子颜回也死了,这个跟随他在陈绝粮的好弟子,这个甘愿安贫乐道的好少年,这个曾在他饥饿之时都首先想着他的人,再也回不来了。又过了两年,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被剁成肉糜。

    后来,子贡求见孔子,孔子劳累纵横,说你来的太晚了,我很想你,他们都不在我身边了。泰山将要倒了,房梁以己倾倒,哲人也将很快离去。他们来到小河边,静静的看着河水,夫子有感而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这样过去了,一生也要结束了。

    我观孔子,觉得,他是一个可怜可敬的人,他终生想要看到的是世界和平,恢复礼制,可是自己的主张没人认同,于是他开办学校以救人心,三千弟子,贤者七十,旁人莫能匹敌,他很幸运有这么多弟子在他的身边,听他们讲自己的抱负。他最开始也想入仕途,后来发现这仕途是混乱的,他更喜欢和弟子们在一起“风乎舞雩,咏而归”,只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人,才如此的渴望舒心吧!他对自己要求严格,三省吾身,他要求自己对于知识“时而学习之”,他有气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理想的朋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他给弟子,也给自己留下了行为规范,他教导世人要有仁心,他的理想是,世界大同。多年后,他有了接班人孟子,荀子,又过了几百年,他被汉朝捧上神坛,董仲舒以天人感应让他变成圣人,后来教育家朱熹把他当做最伟大的老师。无论后代如何变换,无论儒道佛如何挺进,中国人都把他奉为至圣先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文学4:《论语》与孔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elr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