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无主义来源于对传统的怀念与反思,是传统思想和文化形态对现代思想和社会的影射带来的一种心理落差上的空间迷失感。主要体现于信仰 的迷失。正是没有信仰才导致的追求自我和自我意识的驱动以实现自我领域的开发,这正是人性的复活与自由的内在含义,将驱动社会向多元、立体的境界发展。也许正如列斐伏尔认为的那样,虚无也是反抗压抑的手段,现代即虚无主义的时代,也将是新生的时代。虚无是一种人生体验,是对自己存在的一种体验;把虚无看成存在的本质,意识到生命的无常,不一定就得出消极悲观的结论来,也许正是意识到虚无无常,才积极进取,以实际行动进入生活,不辜负短暂的一生。
堕落只是自我脱离传统文化暂时产生的离居感,是自我没有真正苏醒或者说处于朦胧混沌的状态即没有自我实现的体现。其实,堕落只是听起来有悖人们的良好印象的形容性描述,他并不是一种可耻,只是自我存在的另一种精神状态,这其中包含更多的是社会评价和大众贬损的意味。然而,这种状态的现代性却与社会的群体性相背离,相对于拥有物质而又“堕落”的自由的自我,物质匮乏者的精神和意志的喁喁独行注定是一场悲哀。 摆脱物质的自我即使被冠以“堕落”的帽子,我仍然要赞美这种精神纯粹的存在者,在时间和空间中能够不被束缚地游离穿梭,这是自我祛除肉体窠臼和粗糙以达到灵魂升华的高贵存在。时间、空间对我们的束缚越小,说明自我跳出束缚以致自由的程度越高。这是典型的极端理论上存在的合理性,然而这两种极端却是不可同时存在的,这便是社会处在物质压迫的原因之一,极端折中让人走向世俗纷繁的社会状态。难怪尼采认为:“失去了信仰的现代人总是想急切地投身于纷繁的世俗生活中,现代人总处于以种无谓的紧张和忙碌之中。”
由于世界没有共同的信仰即没有共同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等,世界一直处在竞争和对抗的状态;由于国人没有共同的信仰,人人处在一种追求自我又背离自我地依赖他人和社会的状态,从而不得不一再在短期与长期的利益上努力做出权衡;由于自我没有确定的信仰,自我便处在虚无的状态,而趋向于寻找紧张的节奏或堕落的真实,于是无法摆脱奴役般地又投入到纷繁的世俗即从众的行为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