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20年前的育儿手记,这段经历不管对两个孩子,还是对我来说,都是一堂大课。
那年五一回老家,碰见小姑回娘家。小姑儿子翔翔上小学三年级,比我儿子畅畅高一级。小姑丈夫在县城打工,两口子想带孩子到城里读书,毕竟条件会好一些。我们夫妻赞成他们的想法,算着还有2个月放暑假,转学宜早不宜迟。
五一假期结束,一上班我就托人帮忙办转学,把翔翔转到了儿子就读的第二实验小学,暂住在我家。
两个年龄相仿的男孩开始相处还不错,一起吃饭、睡觉、玩耍、上下学,没过两天就闹起了别扭。
儿子私下里找我,说要叫翔翔走,不愿意哥哥睡他的床。家里只有两间卧房,都是双人大床,我想只能劝儿子忍耐一段时间,“我们是亲戚,翔翔家现在有困难,需要帮助;等我们帮他家租到房子,你小姑搬过来,哥哥就会回自己家,坚持一下,行吗?”儿子无奈,常常挂着委屈的泪水睡去。翔翔也变得少言寡语,看起来闷闷不乐。
矛盾产生了,怎么办?我很为难,也很心疼。如何面对两颗幼小的心灵,怎样才能不伤害其中任何一个孩子?除了加快找房搬家进程,思前想后,我决定尝试使用日记,让孩子倾诉感受、发泄不满。
于是,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两个精美的日记本,引导他们把学校里的新闻、最喜欢的人、心里的愿望、不高兴的事写进日记。在征得孩子同意的前提下,为他们批改,写评语、打分。
通过日记,我开始了解孩子,知道畅畅因为什么事厌烦翔翔。“我喜欢新的学校,这里的老师个个和蔼,这里的同学都讲礼貌。这里有农村小学不开的所谓副课,有英语、电脑、美术和音乐等,我一定努力赶上。爸爸、妈妈还没有搬过来,我暂时住在舅妈家里,我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我有自制力……”
我很吃惊,这是一个十岁男孩的日记。毕竟,在这个家里,翔翔相对属于弱者。我把工作重点放在儿子身上,小心翼翼的为翔翔创造平等宽松的外部环境。
通过个别交流和日记点评,我反复告诉儿子:翔翔需要帮助,每个人都有缺点,不能因为有缺点,我们就不帮助他,并尝试请儿子换位思考。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开始明白道理,但还不能苛求他心甘情愿去付诸实践。
时间一天天过去,伴随着经意和不经意的熏陶,两个孩子之间逐渐有了些许活泼和生气。
5月20日,学校组织“助残日”献爱心捐助活动,我鼓励两个孩子按自己的想法、用自己的方式捐款捐物,帮助那些身体有残疾的孩子,并提醒这是很好的日记材料哦。
兄弟俩态度积极,热情很高。我抓住时机,引导他们体验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儿。
接下来,在日常琐碎中,我尝试给儿子灌输这样的理念:有时帮助别人并不容易,会给自己带领一些小小的不方便,就像我们,需要忍耐。
儿子似懂非懂,但一段时间后,家里又有了往日的欢乐和吵闹。看着两兄弟结伴上下学,听着他们关于yes and no, lunch or supper的讨论,还有玩纸牌时关于剪子、包袱、锤的吆喝,我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几经周折,终于帮小姑租到了合适的房子,翔翔即将搬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新家。
一个多月,与两个孩子朝夕相处,这堂大课并不轻松,不知道在孩子们心灵的门槛上,会不会留下或深或浅的印痕。
我想说的是“童心可悦”,每个孩子都是一本童话书,都像一方洁白的画布,我们捧读此书、运笔着色时,需要慎之又慎。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并且永无止境,永远缤纷,不管对孩子、对家长,还是对老师。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孩子绝对出色,但愿所有的孩子富有爱心、有责任感,快乐并且健康。
让我们轻轻牵引孩子稚嫩的小手,一起走进人生这座最大的课堂,不仅为孩子、为家庭,更为我们共同的生活。
2001.6记,2022.8整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