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灾一直是保一方太平的重要措施,所以历朝历代都有赈灾的制度政策,清朝时期也设立了包括蠲免和赈济两方面的赈灾政策,蠲免即为遇灾时免除钱粮赋税。这是清代救灾的重要措施。赈济赈济是指用钱粮无偿救济灾民。
上捐纳贡而甘肃作为西北边陲地区,省内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人民生活水平落后,一直是清朝的赈灾对象,乾隆年间赈济甘肃的财务以数百万两计。
乾隆本以为天天往甘肃拨银子可以让这个边远地区长治久安,可是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一场农民起义还是爆发了。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政府的民族歧视和压迫,率撒拉人、回民起事反清进逼兰州。
有了起义就要镇压啊,这时候又出了个问题,军费不够了。等乾隆皇帝急调连城、凉州、陕西等地援军进剿,突然发现没钱发军饷。眼看军情紧急,乾隆着了急,他决定杀鸡儆猴,立马陕甘总督勒尔谨被撤职。
地方一把手被撤,吓坏了当地地方官们,局势不稳谁也睡不安心。这时候一个叫王廷赞的布政使就想了个办法,没钱打仗我们当地方官的捐点呗,于是主动向乾隆帝上奏,说要把这些年攒下的四万两白银捐出来当军饷。
清朝官场王廷赞想的也是美好,皇帝有困难臣子当然要为君分忧啦,说不定皇帝知道我一片忠心升我官呢!可这事摆在精明的乾隆面前,他就不这么想了。乾隆看完奏章就思量起来,你一个布政使那点工资攒到啥时候能有四万两啊,于是当即传谕检察人员去查王延赞的经济问题。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办案的一下子查出了个大案。案件的情形大概是这样的:清代在甘肃曾实行过“捐监”。所谓“捐监”,就是凡愿意取得国子监监生学历资格的读书人,须按规定数目向当地官仓捐交谷粮,遇到灾荒即用这些粮食赈济灾民。王亶望任甘肃布政使后,说服了陕甘总督勒尔谨又搞起了“捐监”。
但这次开捐,衙门让监生不交粮直接交钱,这样粮米变成了白银,然后被各级官员给贪污了。与此同时,为了创收,王亶望蒋全迪与王亶望商议,为各县预定灾情,按照各县报灾的轻重,定出收捐数额,由藩司衙门预定份数发单给各县,令各县照单开赈,这就是“冒赈”。然后被私收的白银,当然是借灾赈的名义被各种中饱私囊。接着为了防止有人揭发了,收买人成了重要事项,先来的王廷赞接任甘肃布政使后,虽然发现事情不对,但是很快也被收买。
施粥铺就这样甘肃地方衙门瞒天过海七年多,一直也不曾出什么大问题。可是一场不省事的起义让这个案子东窗事发。最后查实,至乾隆四十六年初,甘肃省共有274450名报捐监生,收银15094750两,合计侵贪赈银2915600两。查实在案中侵吞白银一千两以下者102人,一千两至一万两者30人,一万两以上至两万两者11人,两万两以上至十万两者20人,十万两以上者10人,甘肃全省官吏几乎无不染指。
就这样按照着谎报灾情,报销冒领的方法,加之地方官上行下效,串通一气,这场毫无忌惮的贪腐窝案一下子震惊了全国。乾隆皇帝看完案子大骂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生气归生气,由于后来又查出了别的地方也有这情况,乾隆面对如此庞大的贪腐局面也泛起了怵,总不能把地方官都杀了吧,那不等于让大清朝自杀么,于是最后重重拿起,轻轻放下,只是整肃了甘肃官场。
和珅最后朝廷降旨:总督勒尔谨赐令自尽、两任布政使王亶望和王廷赞、兰州知府蒋全迪正法,贪污万两以上的巨犯斩首56人。这样的赈灾案子,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甘肃官场为之崩盘。但是查出来又如何?上头和珅和嘉庆不是心安理得的很么。一个只对上面负责百姓监督不受的官场,肯定弥漫着假公济私的套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