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成体系胡乱的读了四年书。很多想法和过去都发生了变化。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再把阅读当做任务去完成。过去自己太急于完成自己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以有涯随无涯,是多么愚蠢的事情。
其实阅读是很闲的事情。阅读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消磨时间的方式。这也就是自己给自己划定的阅读。
抛弃掉千奇百怪的想法,用更平淡的心态来享受阅读。如果说四年前自己在阅读的时候还有寄希望于写,那么现在则不带任何目的,只是单纯的就阅读而阅读。至于现在的所作所为只是想把此刻的想法记录下来,如此而已。因为完全没必要庸人自扰,为阅读强加上功利的目的。因为现实就是这样,名垂万古的人没有非常的经历往往是不可能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大概是没有问题的。自己不过是普通人,仅仅是通过阅读来认识世界的普通人。又何必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与其在读与写的矛盾中纠结,不如跳出困扰,接受平庸。正确的认识自己,安安心心做个阅读者。随性的。就像五柳先生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多好的事。
再有就是随着阅读的积累,一本书很难再对自己的想法造成巨大的影响。一本书的影响总是有限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自身的价值观还在不断的稳定。很难再有刚刚接触阅读的时候,非常容易就能遇到让人惊艳的书,甚至总觉得当下阅读的书就是最好的书。现在更愿意选择用包容的眼光来看问题。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不否认自己的想法观念深受阅读的影响,而且不乏几本重要的书的影响。但放诸于历史的长河中,更加倾向于文化积淀的影响。
也还是像蒙田说的,读后即忘。我想少有人能够把阅读的所有内容都装在脑袋里。而且凭自己的阅读经验,即使反复阅读的书也很难把所有的内容都完全记住。但也不能因此就否定阅读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我更加倾向于类似潜意识的观点。虽然我们无法记住具体的细节,但书中的观点总会对人的观念产生影响,即使这种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是通过阅读反复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会从潜意识层面对我们产生宏观上的影响。因此完全不必强求读后什么都得记住,如果阅读仅是为了堆叠知识成为谈资,我想这就失去了阅读的本真。所以阅读更侧重于感受和体会,在于读者和作者精神上的共鸣。
也不喜欢把阅读的内容局限在某个特定的框架下。更愿意兴趣广泛的涉猎群书。但是阅读中又多少带着些偏见,更愿意看相对经典的书,经过时间筛选的书。因此往往有种错觉,自己像是活在过去的人。其实也尝试阅读当下的书,只是选择稍微慎重些。也并不否认当下不是没有好书。
对于阅读还有个深刻的感受就是,基本习惯把阅读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贯通看待。并不把阅读完全划定在时间的空格内,而是更加倾向从时间的连续上去看待。在知晓历史背景的前提下更能容易理解作者的想法和观念。
其实阅读不过是个随性的事。有时候感性点、理想点、洒脱点,也不是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