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所讲的故事构思技巧是针对于最近很火的非虚构写作,而非我们通常所讲的小说等虚构写作。
大家都知道,在好莱坞这个全球表演业最发达的地方,最主要的产品就是创意。
但是在这些创意中,很少有创意能够单独支撑起一部电影的拍摄。很多情况下,这些创意只是一些模糊的观点,很多时候无法被打造成剧本。
写作同样如此:
创意(故事核)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构思成文。
简而言之,作者在下笔之前,应该仔细琢磨自己要讲的故事:
故事的范围有多大?
故事的主题是什么?
什么样的表达是最好的?
什么样的语气是最合适的?
……
【范围】
常见问题
作者的思路过于狭窄。作者对故事的涉及范围没有全面地考虑,没有进一步思考这些最初的表面现象中所深藏的影响。结果故事很短,仅仅两、三页就写完了。
于是,他只好重新给自己的故事加工润色,加入重复的引语、不相关的事实、大量的数据和其他的废话。
就像下面这幅漫画中的挖井人:
漫画《挖井》这儿挖一下,那儿挖几下,费了很大力气,可是没有一处能挖出水来,结果挖井变成了挖坑。
这样的结果出现在写作中,将是一篇难以想象的文章:
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面面俱到,却又什么都没讲透彻、讲明白。文章节奏是狂乱跳跃的,读者越看越厌烦,越看越累。
与其撰写这样一篇规模庞大、无法说清楚的长篇巨著,不如写一篇信息有限却讲得很好的故事。
解决办法
按照因果关系归纳故事的主题。
好处:
1、能够提前确定故事中潜在的动态元素——读者们更感兴趣的作用和反作用行动;
2、能够明确设置故事的范围。在绘制出了大致的范围区域图后,作者就能够根据自己拥有的时间和自己所处的空间,来制定一个可以实施的计划。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只要找出故事中的作用和反作用元素就可以了。对于最后完成的故事中出现的细节或其他信息,此时都暂不用考虑。
【金牌案例】
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医师短缺的现象,我们决定撰文一探究竟。我们并不把这种短缺现象看作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运用因果分析,把它视为另一件事情的起因,依此类推分析如下图:
一条因果关系链看完上图,我们就不难发现:把所有元素都放到一篇文章中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这种结构图,我们就会在这种错综复杂的迷宫中迷失方向。
在多余的材料上浪费精力,事后才发现根本用不上;被细节和奇闻轶事所吸引,最终才发现这些信息是完全离题的;报道的东西太多,花费的时间太多,反而在重要的地方缺乏深度。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没有预先计划好该报道哪些内容,该舍弃哪些内容。故事周围没有围栏。
在绘制因果关系图时,必须考虑到三个因素:
1.时间
2.距离(元素离故事的发展中心距离越远,那么它还没有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影响对象(涉及的对象——哪些人或群体与此相关,受影响的人或组织机构有哪些)。
【注】对于在自己的写作逻辑链中处于偏远位置的元素,一定要保持警惕态度。除非提前获得迹象表明这些元素确实存在,否则他完全可以放弃追踪这些元素。这样可以把写作范围缩小。
【主题】
常见问题
在做一篇报道时,没有对他选择出来的材料进行整合,没有把他想要讲述的故事打造成一个言简意赅的主题的话;写作时,很有可能失去重点。他会被大量的材料淹没,如果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些材料意味着什么,其他人就更是不知所云了。可以想象,这样漫无边际、毫无重点的文章,谁也不会喜欢。
解决办法
从你已经画好的故事地图上选择最重要的一块,用几句简单紧凑的话表示出来。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的主要发展上,这种发展导致的一、两种可能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可能产生的反作用,其他的元素都可以忽略。
用大头针把这个故事的主题陈述钉在你可以看见的地方,让它指导你的工作。当你偏离它的范围时,让它来责备你、质疑你。
好的主题陈述简单明了,没有细节,只是鲜明准确地勾画出故事的主线。如果把最后完成的故事比作一幅油画,主题陈述就是最初的素描,几笔关键的线条描绘出的大体轮廓,而最后的作品就是根据这几笔线条发展出来的。
在开始创作一个故事之前以及整个过程中,你都要考虑你对这个故事的感觉。
如果你对故事的主要方面或者发展情况感到可笑、怀疑或者愤怒的话,要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导致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跟着你的感觉走,记住你对它们的分析,因为这些感觉能把你的写作引入你没有预料到的新领域。
如果你自己对故事或故事里面的人物都没有强烈的感觉,那你怎么能够指望读者对这样的故事产生感觉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