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之后,随即上演的是一幕现实里的矛盾冲突。周朴园接见前来谈复工条件的鲁大海,老谋深算的资本家和淳朴、仗义的工人之间展开激烈交锋。然而,因为周萍与鲁侍萍的在场,因为人物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这场冲突有了更多耐人寻味的细节。在知道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之后,周朴园依然不动声色:鲁大海发现自己和工人早已中了周朴园分化收买的圈套,愤而揭露他发昧心财的罪恶,激怒周萍对其大打出手:原本思念着周萍、只想见其一面的鲁侍萍眼看兄弟相争,却无法将真相说出口,痛苦失望,愤怒无助,只能要求尽快离开。父子、母子、兄弟之间所本应有的人伦亲情,因为阶级利益和立场冲突被生生撕裂、消解。毫不知情者是如此可悲,而知情者亦如此可怜;身在局中者被宿命玩弄而身不由己,目睹一切的观众由此在心中产生巨大的悲剧感。
《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寄托的情绪、情感,蕴含在复杂的关深和冲突中。一方面剧作对旧中国社会罪恶的控诉是显而易见的一封建家庭的绝对权威造成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分离,于是有了后面的种种不幸;大资产阶级的冷漠、自私、伪善,则又是三十年后悲剧的直接成因。但另一方面,《雷雨》又有着更复杂的意蕴和情感。造成一切悲剧的罪魁祸首究竞是谁?剧中的人仿佛都有过错,但也都有可悲可悯之处一即便是集中了大量反面性格特点的周朴园也不例外。《雷雨》因此又有着一种强烈的“宿命感”,仿佛真正要为所有罪错负责的,不是剧中哪个个体,而是“命运”。曹禺曾经说:“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的‘残忍’…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这主宰,希腊的戏剧家们称它‘命运’……”
自《雷雨》出现以来,一代代观众对这部作品的主题不断产生新的理解。《雷雨》的多重意蕴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显示了一部优秀作品所具有的永恒的生命力。
自《雷雨》出现以来,一代代观众对这部作品的主题不断产生新的理解。《雷雨》的多重意蕴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显示了一部优秀作品所具有的永恒的生命力。
《雷雨》在紧张的冲突的复杂的关系中,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鲜明有力的行动,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曹禺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并没有将之扁平化或脸谱化,而是勾勒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言行,展现人性的复杂。教材选取的部分里,就生动地刻画出了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