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是不知道自己问题在哪,有些人是知道问题但不知道方法,有些人是知道方法不想练,而我不仅知道也练了,为什么还是效果不明显?
曾经紫雨老师也问过我类似问题,为什么我的见地和实相不匹配?实相跟不上我的见地?
当时我记得总结出原因是,我的阻力结构太复杂,像毛线团一样纠缠在一起,阻力之间互相勾结,舒缓了一个,又来一个。
后来,我发现自己进步慢,因为我习惯给自己挖坑,填平一个,又挖一个新的,舒缓了一个放任配套的标准,又冒出来一个新标准,总是无法达标。
可能就像这次问卷紫雨老师点评的,和父母对我混乱的标准有关。
“任何人不听从情绪导航,完全听父母的,都会这样。
因为只要是活人,标准就会改来改去,有时候是因为情势而改,有时候是因为心情而改。他只是直接改了然后要求你,而你莫名其妙为什么这次的标准跟上次不同了。”
他们的标准一时一样,我永远无法达标。我的故事是:听父母的才被爱,听自己的才自由。但最后两头不到岸,总是被父母挑剔,我也过得不自由。
对人对己双重标准,对人,别人只要做好某一点,比我做的好,就配得到好东西;对我,只要我有一点没做到,被比下去,我就不配得到。
活在这种痛苦中,导致我什么都不敢做,什么也做不好,上游能量不对,成交是下游的结果,所以成交少也是必然的。
因为习惯了被挑剔,所以我会沉迷于找自己的错,分析问题很兴奋,对练习好故事提不起劲。
看起来我是责任回归己身,喜欢自省分析,但这也是一种用吸引力法则包装后的自扁,仿佛自扁了我才大石落地,才能够合理化为什么我没有得到,符合我的故事:我做的不够多不够好,所以得不到。
因为我太想要证明自己够好,害怕被挑剔,所以我人不在想要分析问题,害怕遗漏了哪点问题,又被挑出来,所以看起来我在升级内核,实际上我做的一切都是避免被挑剔。
原来我还是没有翻出这座五指山,分析完问题就等于可以放心不被挑剔了,我自己都把所有问题都自扁一顿了,你还想说什么?再说我,那就是你太无情了。
所以,我的愿望就是不被挑剔,愿望已经实现了,难道还要做什么吗?
难怪我分析之后,会感觉很茫然,松了一口气,但也没有力气做其他的了,全都用来甩掉我不要的,已经够累了,只想休息,还让我练习,臣妾办不到啊。我不知道的是,练习才是让我得到所要,这才是重头戏呢。
我的分析是为了堵住那些质疑的声音,为了抵挡内心的重重疑问,因为每天都有各种我回答不上来的问题,能量拉扯,光是回答那些出于自扁的为什么,我已经累死了。
其实我现在已经不喜欢分析了,来来回回都是那一两个烂故事,烂模式,喜欢自扁比较,双重推翻。
其实我也有练习舒缓,好故事,不是一点没练,就算我没有天天坚持那么勤奋,可我多少也练了啊,怎么实相还是改变很小呢?是什么了拖后腿呢?
之前紫雨老师也帮我分析过原因,练习没有生活化,练的时候感觉好,但生活中没用出来,还是没改变聚焦习惯,所以导致我练了没效果。
但是这点我已经在改变了呀,遇到问题及时觉察,打断,舒缓,为什么还是常常情绪崩溃,使不上力呢?
可能我还是不甘心,不想承认这个现状是我造成的,还是忍不住想行动创造,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不想承认过去几十年我都错了。虽然我一直被挑剔,但我也一直在反抗,我有多强的自扁心,就有多强的不甘心。
也许就是因为我一边练习新故事,一边又练习旧故事,进一步退一步,所以看起来原地没动,动起来也只有一小点位移。
从实相来看,可能我的核心烂故事没有多少弱化,虽然我不断挖墙脚,但我并没有重复巩固,挖出来就扔一边了,总想挖出点新东西,编一些更好听的故事。
因为分析问题,让我感觉自己很厉害,是我擅长的用头脑思考,而练习是听感觉的,是我不擅长的,所以习惯性的逃避吧。
因为我习惯了呆在熟悉的舒适区,习惯用思考来躲避现实的痛苦。听感觉的,就需要我打开情绪的阀门,不能麻痹自己了,要经历每天情绪过山车,太痛苦了。
我很讨厌笨拙的自己,用感觉引导,感觉懵懵的,很多时候都不知道怎么办。虽然我的思考习惯不好,容易纠结,钻牛角尖,但我也很需要思考的力量感,让我感觉自己还行。
是时候清醒过来,戳破自己的幻想了,大脑的思考已经走到头了,感觉才能带我走出来。
我以为练习是简单重复没有用,觉察分析新发现,不断重编新故事,才会带领我越来越好,嫌之前的好故事都没感觉了,其实也是一种挑剔。好故事不用频繁更新,一套好故事能用好几年,只是不断更新细节,补充新证据。
我对练习有一些误区,嫌练习太无聊,太慢,太小,不够震撼。是用行动创造的方法去练习,通过我做了什么,就要看到什么效果,所以感觉练了没用,不想练,不享受显化过程的时差,太想要来个一次大突破了。
但我的模式惯性又太强,不可能练一两次就扭转,所以我就卡在中间,被实相逼迫受不了,就去练一练,练烦了,就放纵自己回舒适地带歇一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