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福建出了个牛人洪承畴。在明朝,洪承畴是明朝镇压农民起义的主要军事统帅。他立下赫赫功勋,出将入相,是朝廷重臣。降清之后,他也出将入相,是清朝首位汉人宰相。他帮助清廷定鼎中原,被称为开清第一功。然而,他仕明又仕清,身为两朝领袖,如何面对两个不共戴天的王朝?几百年来,他的故事被许多小说影视演绎着,由于评判标准不同,他成为一位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洪承畴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父亲是个穷秀才,小时候家贫,一度辍学卖豆腐维持生计。他天分极高,靠勤工俭学完成学业,24岁中进士,殿试二甲第十四名,总名次第十七名,这个成绩一般都选为庶吉士。但是洪承畴太年轻,名气也不大,没有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继续深造,而是到刑部当主事,相当于处级干部。几年后外放到浙江担任教育厅副厅长,天启七年调任陕西参政,相当于副省长,分管民政水利之类的,和军事不沾边。
这时西北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三边总督杨鹤负责剿匪,采取了剿抚兼施、以抚为主的政策。招抚要花钱,农民们拿到钱回家,过一阶段没有钱,就重新闹事了,所以杨鹤剿匪没有效果。有一次,农民军进攻韩城,杨鹤手下无将,情急之下派洪承畴组织一支军队救援韩城,没想到洪承畴居然打败了农民军,解了韩城之围。文官打了胜仗,一时名声大噪。
杨鹤剿匪失败,崇祯皇帝把他逮捕回京,任命洪承畴接替杨鹤担任三边总督,继续剿匪。洪承畴琢磨,朝廷没有钱,招抚行不通,只有把暴民杀光了,自然就太平了。于是,他大开杀戒,不投降的杀,投降的也杀。
陕西高迎祥和李自成的农民军,联合张献忠农民军,转战中原各省,纠合天下义军十三家七十二营大会于荥阳,分兵四击,冲州掠府,陷凤阳,焚皇陵,直逼洛阳,威胁西安。洪承畴和陈奇瑜、孙传庭等人配合,苦战数年。崇祯九年(1636),孙传庭在车箱峡设伏俘虏了高迎祥。崇祯十二年(1639)10月,洪承畴在潼关设伏,李自成大败,仅余18骑逃入陕南商洛山中,陕西全境基本肃清。洪承畴治军有方,捷报频传,他的军队被称为“洪军”。崇祯让他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衔,位极人臣。此时洪承畴46岁。
如果洪承畴继续留在中原,中国历史恐怕要改写。崇祯十三年(1640),清军南下围困锦州,洪承畴被调往辽东,出任蓟辽总督。他率领十三万精锐、四万匹战马奔赴辽东。洪承畴把大军集结于宁远一线,他知己知彼,主张且战且守,勿轻浪战,步步立营,以解锦州之围。洪承畴控制了松山至锦州的制高点,以凌历攻势重挫清军,锦州局势开始好转。然而,崇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听信兵部尚书陈新甲的主张,以财政困难,粮饷不继为由,要求速战速决。洪承畴和朝廷监军反复争辩,无奈君命难违,只能移师松山。
洪承畴遇到真正的对手,那是连命都不要的对手。此时,皇太极正在沈阳生病流鼻血,他一听消息,不顾病情,端着碗接鼻血,跃上战马,飞驰锦州前线。皇太极来到前沿阵地,登高眺望,但见明军营垒布防严谨,无懈可击。他叹了一口气说,洪承畴真将才啊!他屏退左右,在地图面前来回踱步,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他猛然醒悟:锦州、松山、杏山、宁远,一字长蛇,左右没有纵深,主力在松山,后方必然薄弱。哈哈!可破也!他派主力长驱插入松山和杏山之间,切断明军粮道,断绝洪承畴归路,在明军的背后形成大包围态势。
洪承畴运气不好,运去英雄不自由啊!明朝注定气数已尽,总是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如果洪承畴不是被逼从宁远移师松山,皇太极哪里有机会?后面的故事没有悬念,百度一下就有了。洪承畴的一世功名,半生戎马,连同他十三万精锐,一起灰飞烟灭了。
皇太极下令,除了洪承畴,其他官员将领全部杀掉。洪承畴准备以死报国,他开始绝食,皇太极派满汉文武官员轮流劝降,均遭拒绝,肆意漫骂。有武将发怒,举刀威胁,他伸着脖子准备受割,始终不屈。兵部尚书范文程来探望,被他臭骂了一顿。范文程发现一个洪承畴不想死的细节,他回去告诉皇太极说,梁上灰尘掉在衣服上,洪承畴小心弹掉了。一个人尚且爱惜衣服,何况生命?皇太极一听大喜,亲自劝降,洪承畴立而不跪。史书说:“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历史上,值得一个皇帝,尤其是一个英明皇帝亲自劝降的人能有几个?野史还记载了庄妃色诱洪承畴的情节,这增加了戏剧效果,纯属虚构。皇帝怎么可能派自己的老婆去呢?
清朝入关后,洪承畴提出许多建议,比如沿用明朝的典章制度,起用明朝故吏,接受儒家思想。要求满人要学习汉文,说汉语,了解汉族习俗等等,这些建议都得到落实,处处体现清袭明制,其结果是满人全盘接受了汉族文化,而没有几个汉人说满语、用满文,使清朝从半开化的边缘政权迅速转变为正统的中原王朝。从这个角度说洪承畴是汉奸,基本不成立。
顺治二年(1645),清廷下令官民剃发易服,激起了汉人各阶层人士的反对,多铎亲王在江南大开杀戒。多尔衮派洪承畴取代多铎,总督江南各省军务,赐便宜行事。洪承畴经略江南,改变了多铎残酷的镇压政策,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策略,迅速瓦解了一大批抗清力量,避免过多的武装冲突和流血,使江南人民免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比如在福建招抚郑芝龙,清军进入福建就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而且他还多次上疏减免赋税,如苏杭地区赋税繁重,他上奏获准减免苏杭钱粮,停征漕运。这一系列文治措施都以百姓的利益为出发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顺治十年(1653)五月,洪承畴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地方,总督军务兼理粮饷。他采取以守为战,先安湖广,然后平定云贵的方针。他每到一个地方,招抚流散百姓,尽其所能恢复生计,约束官兵严明纪律,不去骚扰百姓,逐步稳定民心。洪承畴提出进兵西南应收拾人心为本,先得土司之心,而后方可一劳永逸。他上奏说:“云南险远,请如元明故事,以王公坐镇。”清廷采纳了他的建议,允许西南少数民族暂免剃发,照旧妆束,从而化解了矛盾。我们今天能够看到西南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民族服装和发饰,要感谢洪承畴当年的努力。孙中山先生曾写诗《赞洪文襄》:“生灵不涂炭,功高谁不知。”
康熙四年(1665)2月,洪承畴病逝,享年73岁,赐谥号文襄。这是级别很高的封号,出将入相的大臣才有资格,后来左宗棠也是赐封文襄。
一种观点认为,洪承畴投降清朝,助纣为虐,对于汉民族来说,他是汉奸。满族人正是有许多像洪承畴这样的民族败类,才得以顺利入主中原,加速明王朝的灭亡,因此洪承畴为时人所不齿。据说,他母亲当面杖打儿子。他在家乡所建的府第,竟没有一个亲人愿意居住。他的弟弟洪承畯,发誓“头不戴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在家乡英都造了一只船,带着母亲坐在船里,泛江隐居。后人在他们泊舟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褒扬其民族气节。洪承畴的妻子莲心因为丈夫变节,愤然剃光头发出家尼姑庵。
野史记载,黄道周被俘后,洪承畴前来劝降,黄道周写了一联讥刺他:“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用成仇与承畴的谐音,表达与汉奸誓不两立。
洪承畴是清朝征服江南的鹰犬,黄道周、金声、杨廷麟等一大批明朝旧臣惨死在洪承畴的屠刀之下。千千万万的反清志士为了维护汉族利益,前赴后继,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这个角度看,洪承畴是汉民族的叛徒。他率领另一个民族的军队镇压自己的民族,这种行为无论如何说不过去,如果肯定洪承畴,如何告慰无数为维护民族利益而牺牲的仁人志士。
另一种观点认为洪承畴是开清重臣,是中华民族杰出人物。汉族,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天下,是古代皇帝主宰,在一定普遍的秩序原则所支配的空间。在这个空间,生活着以汉族为主体和各个少数民族,总称为中华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当政的可能。满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轮流坐庄,无可非议。从这个意义看,洪承畴仕明或仕清,无关中华民族大义,他和抗日战争中投降日本的汪精卫之流完全不同,汪精卫才是真正的汉奸。
洪承畴说:“君臣有分,所关者在一身,华衮所系者在天下。盖权衡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久矣。”洪承畴不是从君臣的从属忠于一个王朝,而是从天下的角度顾念苍生。这是他投降清朝最主要的原因,他仕清的一系列措施,都是为了缓和或者解决社会矛盾,实践了他心中的理想。
自古以来多少俊杰因为缺乏择主之明,明珠暗投,结果宏才枉费,遗恨九泉!明末袁崇焕、熊廷弼、孙承宗就是这样,他们都是时代的俊杰,他们为国家效力,却不为朝廷所容,最终袁崇焕受磔刑、熊廷弼被处死、孙承宗遭罢官。朝廷自毁长城,腐朽的明王朝焉能不亡?洪承畴能够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大显身手,倾其文韬武略,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不能不归功于清朝当政者慧眼识英雄。
我们必须把背叛王朝和背叛国家区分开来,洪承畴仅仅背叛了朱明王朝,他选择服务一个蒸蒸日上的王朝,应该得到谅解。他以天下为心的理念,值得后人赞赏。他保全生命,实现人的价值,这更应该得到每个人的尊重。
201708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