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天道酬勤”“勤能补拙”,但如果长期坚持努力,不但看不到回报,甚至还不如当初的成绩,可能就会击垮我们继续努力下去的信心。成年人尚且如此,就更别说孩子了。当孩子的确是努力了,但成绩仍然落后时,你是不是也很怕说错哪句话,伤了孩子的自尊,只能不断的安慰孩子,怕孩子留下什么心理阴影。可又觉得成绩一直这样也不是个事儿,不知道该如何解决。那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当孩子努力了,成绩还是落后时,你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我们先来听听,这位妈妈是如何跟孩子,就这个问题沟通的:
儿子:妈,我这次数学又是倒数。为什么我都这么努力了,可还没有及格呢?
妈妈:没事儿,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态度,只要你努力了就行了。
儿子:可我的同学都笑我笨,我也觉得自己笨,怎么努力都不成。
妈妈:你不笨,我的儿子最棒了。不要总给自己负面暗示。洗洗手赶紧吃饭吧?
儿子:我不想吃,我先写作业了。
听了这段对话,你可以清晰的感知到,这个妈妈在极力的回避孩子努力了,成绩却落后的事实,希望通过鼓励让孩子能够继续学习下去。但遗憾的是,孩子仍然感受到了巨大的失落感和挫败感。那问题出在哪呢?
最大的问题,就出在这个妈妈对问题的回避,以及盲目的激励。你知道吗?这样的做法其实是在从侧面,肯定了孩子的愚笨与无能。不但帮不到孩子,还会让原本就非常迷茫的孩子,变得更加困扰,原本还不太确定的负面自我评价,通过这种形式变得更肯定了。
当孩子跟你沟通这些内容时,他真正需要的是,对问题更多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所以你不能采取“鸵鸟心态”,简单回避问题。那应该如何做呢?我建议你可以按照“直面问题,自我比较,协助规划”的流程,跟孩子沟通这类问题。
其实,“问题像弹簧,你弱它就强”。当你回避孩子提出的问题时,其实在变相的强化问题的能量,因为孩子会觉得最信任的父母,都对这个问题避之不及,那他会更恐惧这个问题。你应该做的是直面问题,比如,可以直接跟孩子说:“这的确是令人沮丧的一件事儿,付出这么多努力,成绩却不理想!”一方面肯定了问题,另一方面也肯定了孩子因此产生的负面情绪。这会让孩子有一种被认同和接纳的感觉,觉得自己不是那么委屈了。
再来说说自我比较是什么意思,其实努力了,成绩却落后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这个落后的评价标尺,是和班级里其他的孩子做的比较。可如果你把评价的标尺,稍微调整一下,由其他孩子的成绩,转换为孩子自身,结果就不一样了。因为不管怎么样,努力一段时间之后,孩子相对于自己以前,肯定是有进步的,至少是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从这个维度切入分析问题,会让孩子至少有种自己的努力没有完全打水漂,多少还是有些收益的感觉。可能你会认为,这样说会不会很牵强?但你知道吗?就是这点儿看似微不足道的收益,你把它放大后,就会让孩子坚持继续努力,也会让问题得以解决有了更多的可能。
直面问题和肯定收益,只是对孩子以前的付出做了一个正面积极的总结,接下来就需要具体分析,看看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同时,协助孩子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看看能不能帮孩子提升努力的回报率。
那按照这个问题解决模型,我们可以再重现一下前面那段对话:
儿子:妈,我这次数学又是倒数。为什么我都这么努力了,可还没有及格呢?
妈妈:尽管成绩不能说明一切,可是付出努力之后得到这样的成绩,的确让人挺沮丧的。
儿子:我的同学还都笑我笨,我也觉得自己笨,怎么努力都不成。
妈妈:这个成绩跟他们比起来,的确仍然有差距,可你跟过去的自己比,是不是还有有进步的,最起码你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呀?
儿子:那又怎么样?我不还是倒数吗?
妈妈:虽然是倒数,但至少说明了你其实可以进步的空间很大。努力只能代表你的一种态度,并不能代表效率。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看看怎么才能让你的努力回报率更高一些。学习是有技巧的,或许你现在只是没有掌握这些技巧而已。就像上次你买了一个乐高回来,自己在那里折腾了一整晚,结果也没有拼出来。后来转天你爸教你怎么看说明书,不就很快拼出来了吗?
听了这段对话,你有没有一些启发呢?总结来说,“直面问题,自我比较”会让孩子自我评价不那么低,对于自己的付出也觉得有些价值。最主要是你要能够协助孩子分析问题,找出症结所在,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这样,才能让孩子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收益,从而在学习的征途上不断前行。
网友评论